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语文还剩几课时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语文还剩几课时

  ● 施茂枝

  “敬重母语!”“捍卫母语!”“强化母语教育!”……近年来,这样的呼声此起彼伏。

  母语教育危机,不始于今日,但问题及其原因有所不同。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发表文章,对语文教育的低效提出了批评:“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原因何在?吕先生认为,这是由于“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提倡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点明导致危机的根源是彼时母语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出现了偏差,可谓一语中的。

  30年过去了,客观、公正地说,无论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是教学方法,都已改变。在母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小学生的母语水平显著提高。若将分别出版于当年和现在的同一学段学生的优秀习作摆放一起,高低立判。然而,母语教育危机并未根除,近年又在加剧。其中,有母语被外来语言或网络语言污染的问题,有课程改革中的忽左忽右问题,有青少年母语水平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的差距问题,等等。而水平差距问题始终是危机的核心。原因又何在?一般认为:第一,政策导向失误。大学将通过外语四六级与授予学位挂钩,评聘职称必须通过外语考试等,导致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强势入侵。由于外语能够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刺激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遏制了学习母语的动力。第二,教法不当。母语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为考试而教而学”。不当的教法消弭了母语的魅力,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三,从小产生英语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削弱了对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这些就是问题所在吗?不,至少不是全部。母语教育危机,原因复杂,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全部归因于上述三点,至少是不全面,会妨碍我们对更重要原因的追寻。

  笔者认为,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计划的编制者片面理解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机械追求各门课程学时的均衡,未依据母语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予母语课程足够的学时,尤其是小学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末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10年上课总时数为9160课时,语文为2749课时,占30%,平均每周大约7课时,小学达10课时以上。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后,就在人们对青年学子的母语水平忧心忡忡和“强化母语教育”的强烈呼声中,语文课却被大幅削减。现在是高中每周4课时,初中5课时,小学7课时;中小学平均约占总课时的16%,小学约占20%;个别地区,小学语文每周只有区区5课时,仅占15%。有些地区目前正在调整课程计划,小学语文课拟每周再减1课时!

  纵观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母语课程都居于龙头地位,用时最多;小学阶段,更是成倍甚至数倍于其他课程。有研究者指出:“相比数学教学而言,美国的公立教育对母语(英语)教学重视得多。”在美国,英语占小学总课时的30%至50%,初中平均为22%,高中平均为18%。在意大利,小学语文占总课时的30%左右,日本的小学语文接近这个比例。俄罗斯的普通学校,从1998年起,11年制5天学习日的,语文几乎占30%。这是中小学平均值,小学更高。在墨西哥,小学一二年级语文占45%,三至六年级占30%,同时还强调其他课程要加强语文的系统使用。

  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母语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首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这绝非偶然,而是有其道理和依据。

  母语教育关乎民族存亡。美国加州的《英语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母语教育为何能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呢?这是因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载体,习得母语的过程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智慧的过程,也是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培育的过程。只要接受了母语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内心就会注入这文化的因子,打上深深的精神烙印,所以,母语是个体的“精神护照”,也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母语作为民族的共同语,是维系民族大家庭的血脉,具有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了母语,就没有民族的独特性,一个民族便宣告消亡。对中国人而言,“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有多少人尤其是教育界的专家认真倾听过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一大声呼吁?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