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捕捉教学的哲学气质

  ——以《开天辟地》为例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神话是很重要也是很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多少个世纪以来,神话哺育了艺术和哲学的生长乃至一个个民族的成长。

  有意思的是,许多学者在儿童时期和人类的童年期之间找到了很多相似点。我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俞建章、叶舒宪认为:“神话思维与儿童思维之间不仅仅具有表面上的相似性,它们在逻辑结构、运演方向等方面确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因素。”并指出,“在皮亚杰的许多著作中,像‘万物有灵观’、‘法术’、‘人为主义’、‘目的论’等宗教术语也随处可见。不言而喻,这些术语不是用来指称儿童的信仰的,而是借以阐发早期思维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的。”照此说法,儿童的思维,在本质上和人类的童年期思维是一致的。

  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总是发生和充斥着各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内容和事件,洋溢着哲学的气质。儿童思维和神话思维一样,可以彻底摆脱世俗的羁绊,驰骋想象,自由地在“生命的社会”中翱翔。“这是什么呀?”“这是为什么呀?”“后来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儿童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天性从本质上说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想入非非”。与儿童不同的是,原始人的问题不会有“大人”提供理智的答案,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满足解释的强烈需要。解释的结果就构成了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通过神话世界的符号中介作用,人同宇宙、社会与自然、主体同现实世界重新建立起和谐关系。

  文化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儿童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智的聪颖与灵慧。神话教学就是引领儿童在哲学的思辨中,在有趣的、有意义的追问中,获得心灵的启示和心领意会的顿悟。

  《开天辟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讲述了创世英雄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的故事。教学时我选择了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述引发儿童一次次的追问和思辨。

  师:地球上有了人类,人们在地球上生活,他们去森林里打猎,去江河里捕鱼,去草地上放牧,在大地上舞蹈。忽然,有一天他们意识当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世界上,这天和地是从哪儿来的呀?这世界是从哪儿来的呀?这万事万物又是从哪儿来的呀?于是先民们就大声地问天空——

  生:这天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他看着天上的朵朵白云大声地问着——

  生:这天是从哪儿来的呀?这地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看着这天上的太阳,百思不得其解地高声问——

  生:这太阳又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看着江河疑惑不解地问——

  生:江河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对着高山大喊——

  生:高山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然后他们还要问自己——

  生:我们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于是先人们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或许在这世界还没有开始之前是一个大鸡蛋,或许在这个大鸡蛋里面有一个英雄大神,他的名字叫盘古——

  生:也许他正睡在里面,有一天醒来把大地开辟了,头顶天、脚踏地处在天地之间。

  师:也许盘古死了,这天上的太阳——

  生:是他的左眼。

  师:明媚的月亮——

  生:是他的右眼。

  师:是呀!这天上的风和云呢?

  生:是他呼出的气;他的声音是轰隆隆的雷霆。

  师:同学们,先民们就是这样也许、也许……想象着、想象着,于是有那么一天有了《开天辟地》的故事。

  学生的“问天”、“问地”同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很相似:“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文化就是追寻本源,本源论带来了无尽的哲思。从“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一世界级的大难题中追根问底,感受先民们从自发的感受到自觉的追问的转变。经历这种追问,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哲思的萌发,这同人类的童年自我意识的萌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捕捉这种追问的哲学气质,就是要帮助儿童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宗教或神学。

  让课堂“烙”上艺术的印记

  ——以《推开窗儿》为例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极具代表性的空间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了。

  窗儿正是反映这种宇宙观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虚实相间、空灵结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的体现。窗文化留给后代享用不尽的财富。从中国文人的古诗中,我们便知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境中”、“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像这样极具艺术和文学特质的文化,能否为中华儿女不断传承呢?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否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让这样凝结着博大精深文化的窗儿、亭儿、台儿、楼儿等艺术形式在儿童的心里留下美的印记呢?主题性阅读课《推开窗儿》便应运而生了,这一课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化语文阅读课程的重要内容。《推开窗儿》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层面的表现“窗”的现代诗歌、儿歌、韵文、散文和古诗,这些集中编制在《推开窗儿》文学读本中;艺术层面的园林建筑风景,漏窗、花窗画面以及古琴雅韵等,这些集中体现在《推开窗儿》教学时多媒体展示的音诗画中。

  教学时,我以诗人圣野的儿童诗《神奇的窗子》和严友梅的《打开小窗》为精读诗,加上多首小诗、散文的朗读、品味、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训练,感受风儿、花香、阳光、绿色破窗而入的神奇,感受窗中风景的美妙。而后,在空灵的伴有雨声的音乐声中,我背诵茅盾先生《天窗》的片段,把儿童带入神秘、梦幻的夜空,想象自己“飞出天窗,看到、听到、想到”的奇幻画面,想象自己和星星月亮玩耍的情景,这时的“天窗”已经成了孩子们心儿自由飞翔的进出口了。窗儿不仅让风景进来,也能让自己的心儿飞向遥远的国度。接着,我追问:“窗”字是怎么来的?窗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表示什么意思?以前的“窗”就叫“窗”吗?

  师:小朋友,司空见惯的窗子,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这真得感谢我们古人发明了窗儿。最初的窗儿是什么样的呢?猜猜看。

  生:可能是木头做的。

  师:最初的窗儿是什么样的,咱们谁也没有见过,但是我们可以从古人造的字上看一看。古文字最初是用图画来表示的。那么最初的“窗”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一个框。这像在屋顶上开了个什么?

  生:开了个洞。

  师:再来。几根木棍交叉在一起。派什么用的?

  生:我看是固定纸用的。

  师:那时有没有纸?

  生:没有。

  生:防止强盗。

  师:哈。这个木棍棍最初是用来支撑窗框的。因为古人居住在洞中,他们在洞中做饭呀、取暖的时候屋子里有很多的烟,于是他们想到了在洞上开窗通风。你看咱们的古人聪明不聪明?

  生:聪明。

  师:后来这个字发展成了这个字,小朋友一定很熟悉的。〔板书:囱〕什么字?

  生:“囱”字。

  师:这就是最初的象形字——囱(即“窗”字)。后来加上穴字头就变成形声字“窗”了。拿起手来,咱们一起写。

  师:小朋友,据古书中记载,开在墙上的窗不叫窗,开在屋顶的才叫窗呢。那开在墙上的叫什么呢?看我接着写。〔板书:牖〕跟我读,yǒu。

  师:我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这样解释:“在墙为牖,在屋为窗。”意思就是说,开在墙上的叫牖,开在屋顶上的才叫窗呢。

  接着引入古诗中的“窗”:

  师:在我国古代,窗一直是诗人们钟爱的对象。咱们来说带有窗的古诗句怎么样?

  生:好。“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还有的说:“江上晴楼翠霭开,满帘春水满窗山。”“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等等。)

  师:太棒了!在我国古诗中,入诗的窗儿可多了,这是咱们古诗中的一种现象,一种美的现象。怎么美呢?明代有一首小诗是这么说的:一琴几(jī)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古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着这首明代小诗,你能看出一幅什么画面呢?自己朗读,看到了什么?(学生谈,略。)

  小小的窗儿,让绿意漫进来,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仿佛流动着一种节奏和旋律。这就是一种灵气,一种静与动,情与景,空与灵,虚与实的美的现象,这种美推开了儿童心中勃勃萌发的文化之窗、文学之窗、艺术之窗、审美之窗。这时,音诗画组合下的园林建筑,花窗漏窗,在古韵悠悠声中徐徐展现。

  师:其实,不止是诗歌,我国的建筑呀、园林呀,乃至于寺庙呀,都和窗有着无尽的情缘呢。想不想看看老房子上的窗儿?

  生:想。

  师:(计算机显示一组园林、建筑、庙宇的窗户图片,配上古典音乐。)看出了什么?

  生:窗子上的图案很漂亮。

  师:你看得真仔细。有什么图案?

  生:我看到一个人在吹笛子,旁边还有花。

  师:这叫花窗,图案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呢。

  师:小朋友你们看,刚才我们看到的图案各不相同,但是都很美。这就是一种很诗意的建筑语言,它通过绘画、雕刻,把一些故事呀、传说呀,都记在了这小小的窗儿上呢。还有一些窗户叫漏窗,很有特色呢,咱们接着往下看。(继续看画面,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看着这扇窗有什么感觉?

  生:透过漏窗我好像看到了外面的景色。

  师:对。小朋友们看这扇窗子,像什么?

  生:像一幅画。

  师:那你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画,哪儿是画框。(该生上前来指。)

  师:图上画了什么?

  生:有一座桥,有流水。

  师:仔细听,会听到什么?

  生:会听到鸟的歌声,河水在唱歌。

  师:是一幅有声有色的中国画了。难怪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在中国,窗子是一幅画。”站在窗前,我们仿佛与大自然融在一起了。咱们古代的大学问家老子说“不出户而知天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小朋友,学到这儿,你们是不是对窗儿又有了新的认识呢?

  通过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窗文化的教学,让每一个儿童多了一双文化的眼睛,相信孩子们以后看到窗,读到窗,会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会用一种文化的眼睛去看窗。

  这种“看”将让儿童的文化眼睛一点一点地醒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文学和艺术都是相通的。朱光潜认为“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都是“抒情的表现”。欣赏中国园林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人们的性情将在文学艺术意境的甘泉中得到养育,这种审美的愉悦也应让儿童拥有。

  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它熔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回到“文化”的最初意义“敬神”上,我想象着这样的“文化语文”教育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老师和孩子们就是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树间明月、树下小河、枝头清风白云、枝间鸟雀筑巢,这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的高贵又平实的栖居,一种最温润的对母语的热爱。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