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
2009-09-28  2009年09月28日  来源:人民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

  ● 徐江

  从“实践”的角度看语文

  马克思说他的哲学关注的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还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用实践的观点研究人。依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它的出发点就是正在发展着的人——走向成长的学生,用实践的观点讲语文,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智慧。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一直这样强调的吗?是的,语文界一直强调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承认,读、说、听、写是语文课具有实践意义的目标,或者说能力期望,但过于形而下,使语文教育窄化。而“语文实践智慧”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读、说、听、写仅仅是其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

  先让我们说清“实践智慧”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实践”是指人们为了创造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需注意的是,我们讲的“实践”并不仅简单地指“做”的活动,而是指把人自身变好的活动,其本身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说,“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这句话,绝对不含有在“坑、蒙、拐、骗”的投机性“实践”中长“坑、蒙、拐、骗”的才干。

  因此,所谓“实践智慧”,就是一种有关实践或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其根本点就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时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智德性,其意义就是为每一个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考虑每一个具体目的的手段,而且这种考虑要以对生活的总体良善的、周全的考虑为坐标,为基本原则。

  那么,“语文实践智慧”又指什么呢?就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质料对有关的实践或行为进行思考、想象、理解、表达的理性能力。也许有教师会说,我们本来就有“语文能力训练”的课题,何需再提什么“语文实践智慧”呢?

  用“实践”的观点统一语文教育理念,很显然,这样就从理论的层面上提升了一步,实现了对语文教育的哲学化概括。还不仅仅止此。“实践”意识的确立,从根本上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具有终极性的特征。贯彻落实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就意味着从学生做人与做事全部的现实的生存实践层面来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境界就攀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它还从教学行为的根本目的上,规定了教师的责任。

  比如说,解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从对人生行为意义的“觉解”讲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认识,即便是优秀的教师充其量也仅仅是提出某些质疑,而更多的教师是教学生“寻章摘句”,以课本的话语回答课本中的问题。教师心安理得地认为这就是所谓筛选信息,理解课文。这就是缺乏“实践”意识的表现。我在中学与学生对话《人生的境界》时,则是引导学生从冯友兰对立、割裂的“人生境界”分析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这样的话题:利益不同的人如何在公共实践活动中很有道德境界地为自己的功利目的打拼——小议在常态社会中践行“双利境界”,即“利己利他”,实现双赢,促进和谐。与学生对话这样的话题,就是以冯友兰的观点为“正题”,以质疑分析为“反题”,最后回答上述生存现实提出的实践问题——“合题”。这不但加深了对冯友兰文本的理解,还对学生认识如何做人进行了教育。这就是以“实践”的观点讲语文,教导学生学习课文之后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这不是简单的读、说、听、写训练所能包含的,其中还有思辨意识、自我、自主意识的培养。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