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不是简单的“做” 语文课不是一种认知性的课,而是在解读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锻炼并掌握实际的语文实践本领。有人说:“学习一种语言……是在学习做事。学习语言更像是学习跳舞,不太像学习物理学。舞蹈学生……她只不过做别人所做的事,通过实践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学习语文实践能力,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以教师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智慧的解读实践向学生示范如何解读。 让我们来看一看《伟大的悲剧》一课的片段。 解读“悲剧”。 〔目的:紧扣课题,理解为什么称之为悲剧。(用时3分钟)〕 师:“悲壮地覆没”这个词用得很好。你简要地谈谈自己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好吗? 生1:我觉得很心酸。 生2:我感到很悲壮,很感动,很钦佩他们。 师:是啊,所以茨威格把它称为“伟大的悲剧”。为什么说它是一场悲剧呢? 生3:因为他们葬身在南极。 生4:还有他们失败了。 师:也就是说这个悲剧里有他们的死亡,还有他们的失败。 (板书:“失败之悲,死亡之悲”) 《伟大的悲剧》是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所写,记的是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五人南极探险遇难,遭暴风雪吞噬,“悲壮地覆没”。 解读《伟大的悲剧》,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称之为悲剧”,很显然应该是在一个情感化的解读过程中,特别是在一种沉重的悲情体验生成过程中,去领悟事情的“悲剧性”。教师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向学生示范解读的艺术、解读的智慧,以便学生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净化,受到震撼,而且还要学习怎样完成这样的解读实践。 但从以上实录看,无论是讲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没有从实践的意义上读懂《伟大的悲剧》。也就是说,作为一次真正的解读实践活动,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体验都没有。学生只会抽象地说“很心酸”、“很感动”、“很钦佩”。这是一种近于概念化的所谓“心理体验”。再遇上这样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读,仍然这样空泛地评说。当然,他们也绝不会知道“悲剧性”应该怎样记载怎样表现。 我在前边说过,“实践”并不是简单地称之为“做”。它是人们把自身变得美好的活动,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走向“良善”。因此,我所谓的语文解读实践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改造自己的一种有意义的解读活动。作为语文教育,一位教师应当知道怎样以改造自己的解读实践——即能够在文本解读中经历一种崇高情感的沐浴——给学生作真正的解读示范。 如果我讲这节课,我会这样解读:比如,文本中有一个词——“遗孀”,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词,从追溯它的本意谈起,然后再联系文中有关“遗孀”的细节去品读。 “遗”者,有“留下来”的意思。“孀”,名词之意为死了丈夫的女人;形容词之意为寡居。斯科特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是,“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情感有什么变化?“我的遗孀”是什么意思呢?显然是说“我”遇难而使妻子成为遗留下来的死了丈夫的女人。其实,严格讲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此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是,斯科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当这本日记送到他的妻子手中时,她肯定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我的遗孀”,里面蕴含着“我”对“妻子”深深的惦念和歉疚。似乎就是在说是因为“我”参与南极探险罹难而使她由一个“妻子”变成“遗孀”。这种修改本身,还表明“我”想到了“妻子”的心理状态:“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孀雌”,这时的“孀”是形容词,寡居的雌燕思念已故去的雄燕。爱怜、关怀、无奈和理智都融注在这一修改行为中。作为一个读者,解读《伟大的悲剧》,不能简单地以斯科特等人遇险死亡这一结局而认识其“悲剧性”。我们还要认真地体验、品味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轨迹。他们的生命消失了,而他们的生命在消失过程中流淌出的强劲的生命情韵由于茨威格的记载而成为永远。“悲剧性”是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品味出来的,这是具体的,是有冲击力的,与那些抽象的说法——“很心酸”、“很感动”、“很钦佩”是有天壤之别的。 再比如说,欣赏“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样美妙的诗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体验作者寂寞的心情上,而要在解构诗句的生成过程中去认识具体形象中透示出的抽象道理,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智慧。“细雨湿衣看不见”,是因为如此之“细雨”初落衣上,衣服不湿,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在“渐浸”的过程中,衣服湿了。这种“渐浸”是一个湿度积累过程,而这种每一点点“渐浸”的积累是非常“细”的,非常“小”的,所以“看不见”。待到“看见”时,衣服已经湿了。“闲花落地听无声”,为何“无声”?很显然在于“闲花”之“轻”。倘若是一个大柚子落地,当然就有“声”了。所以,“细小”的“渐变”不易看见,“轻微”的事物运动也不容易察觉。常言说“见小曰明”,看来诗人是一个很“明白”的人,特别是他的观察和思维是很“明白”的。而作为一个读者,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读这首诗,读出里面的“因果思维”关系来,那么对于他的生活实践就大有裨益了。如此教学就把单纯的文学审美欣赏提升到包含有文学审美欣赏在内的全面的生存实践智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