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研活动策划的关键要素
2010-11-06  2010年11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拟定适切的主题

  如何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如何设计和布置,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面对实践,教师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的需求有待满足,但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需求需要满足、可以满足呢?这都需要我们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事实上,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取出适切的问题和议题,成为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适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如果主题过大过空,教研活动就很可能走过场,“看看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能动”的结局便可想而知。

  衡量主题适切与否,一方面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能否急广大教师之所急。换句话说,就是主办方对活动的价值定位不能一厢情愿,要与参与者的需求一致;另一方面要看主题与活动的定位是否匹配。实际上,活动的定位与参加活动的对象有关,参加活动对象的需求不同,活动的具体定位和指向就应有所差异。

  如省教研室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规模大,影响面广,是指导全省学科教学实践和引领教学研究方向的重要窗口。相应地,参会人员素质高,对活动的期望也高,大多数承担“二传手”的任务。但由于地域分散,会议成本高,活动时间短(一般只有2~3天),活动次数少,问题的研讨很难深入。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使每次活动都让参与者有所收获,并倡导一种方向?我们不能期望一场教研活动就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能以活动为契机和引子,举全省之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持久的研究,然后通过活动进行展示和交流,以达到引发思考、倡导方向的目的,因此,如何“让一次活动牵动几年的研究”,便成了近几年我们对教研活动策划的追求。

  从2005年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2007年的“问题解决领域的教学”,2008年的“平面图形面积周长的教学”,再到2009年的“概念教学”,都是为顺应不同时期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而确立的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

  同样,我们对配合新课程实施的长达6年12次的学科培训进行了规划。除了一以贯之地邀请教材编写人员介绍教材、国家级实验区的教师谈相关教材的使用体会外,针对课程实施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增加了热点研讨的内容,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内容和环节安排上,逐步形成了几个板块:听教材专家讲教材—听实验区教师谈体会—课例解剖—就教材教学答疑问难—热点论坛。几年来,我们对算法多样化、教研组建设问题、学业评价、教学常规问题、命题技术问题、教学规范问题等主题进行了培训和研讨。

  无论是课堂教学评比还是学科培训,都需要有适切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个活动应该纳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同时,每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当时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每个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