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常课堂,要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 七中育才提倡“每堂课的精彩”。 他们说,校园里,学生在课堂里呆的时间最长,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只有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向往和眷恋,才能让他们快乐学习、感受幸福。 为这,七中育才精心建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心呵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专业成长。 学校规定:新进教师,每学年要面向全校教师上一堂“汇报课”;35岁以下的教师,每学年要参加一次全校“赛课”;35岁以上的教师,每学年要上一次“公开课”;优秀教师,每学年要贡献一节“示范课”;而最有特色的,则是七中育才的“转转课”。“转转课”覆盖全校教师,每学期一次,要求同一个备课组内的教师,采用“同课异教”的方式,轮流听评课。 这种完善而又新颖的方式,让七中育才的日常课精益求精,也让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一年前,英语教师鲁红刚进入七中育才,很不适应学校对日常课堂的这种高度重视。 对教研组里的“转转课”,鲁红不太在意:不就是普通同事的课吗?又不是名师的课,自己能学到什么?听不听有什么差别? 轮到鲁红上“汇报课”,按规定,应该在教研组里上三次“先行课”,请全组教师提意见,可被她擅自减成了两次。“太累人了,少一次又不会影响什么。” 参加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赛课,鲁红也不重视,“赛得好有什么用,不就是发给你一张纸吗?”抱着这样的态度,鲁红只草草准备了一下,就上场了。 因为准备不充分,赛课时,鲁红的心里慌作一团,就连课件上的错误也没发觉。 一向看好她的英语备课组长周老师着了急,赛完课,一把拉住鲁红:“我是比较放心你的。但是,现在你怎么回事,连课件上都有错误?” 赛后评课,从不说重话的周老师,破天荒地说了一句:“我不想评你的课!”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鲁红的脸“刷”一下红了,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可她心里还是不无委屈:“一节校内的赛课,何必那么当真呢?我只想当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行了,周老师干吗对我高要求?” 但这样的委屈,很快消失了。紧接着的期中考试,证明了周老师的担忧:鲁红带的一个班,拖了全年级的后腿。 周老师的批评和成绩的落后,就像两记警钟,敲醒了鲁红:“看来,我真是有问题了。”因为对日常课堂缺少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一年工作下来,并没有让鲁红收获太多。 反思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助人重新出发的力量。07年秋季,鲁红主动向学校提出:自己重教初一,而且能不能先只教一个班? 申请报到校领导班子那儿,有人不同意:学校人手本来就紧,这不是给别的教师增加任务了吗? 可最后,校领导班子还是答应了鲁红的要求。因为,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七中育才有这样的心态:“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重教初一,鲁红不敢怠慢。只要有机会,她就会主动邀请教研组长来听自己的课。针对教研组长提出的“热闹有余,学生其实没有学到太多知识”的问题,鲁红从设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入手,增加了教学的目标性。 对“转转课”,鲁红不再掉以轻心。她提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了教案,然后每听一次同教研组教师的课,就把自己的教案修改一次。等到她上“转转课”时,她的教案已经修改了十多遍。 40分钟的“转转课”很快结束了。忐忑不安的鲁红,被听课的老师团团围住:“让我们再听一次你的课,都愿意!” 这样打磨出来的日常课,该是怎样的精致,又该是怎样的灵动智慧? 走进七中育才的课堂,初三语文老师詹滢的一节《金色花》,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享受知识获得的主渠道。 课上,詹滢先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首泰戈尔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拓展阅读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金色花》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爱的倾诉,而《审判官》更多地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 老师朗读《审判官》,并让学生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 生1:诗的最后一句“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最打动我。常常我们都会认为,母亲打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可是现在我理解了,此时母亲的泪其实是流在了心里啊! 生2:我想起了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是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里面有这样的话:“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现在,我更理解了儿是娘的心头肉,打和不打都是爱! 选择《金色花》和《审判官》这两首互为补充的诗歌,教师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感受母亲的付出,去体会母亲的挚爱。因为七中育才人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了“爱”,他们才能更多地体悟人生的幸福,他们的生命才会变得富足。而这,正是教育的本真,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 然后,詹滢让学生诵读家长写的亲笔信。这是她在课前,请家长写下的一两件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给家长感动的事。 生3(朗读妈妈的信):女儿双手端来一只托盘,上面有半杯清水、两颗感冒药片还有一颗糖。走进卧房后,将我扶起,告诉我说:“生病就要乖乖吃药。”……时隔几年了,可在妈妈心里,却清晰如昨日。我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起,你让妈妈的心里总是溢满了感动,总是那样的温柔和湿润? 师:现在老师想问一问,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3:这本来是我为妈妈做的一件小事,没想到隔了那么久——大概有五年了吧,妈妈还记得那么清晰。我的一点点回报,对妈妈来说都是永远的感动,今后我……(哽咽) 此时,学生的心被触动了,情感体验让课堂呈现出“情景和美”、师生生命共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学生找到了感情的喷薄口,当下一环节要求学生用《金色花》里的句式,来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时,很多佳作涌现出来:“妈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当你经过的时候,我要是那最香的一朵,芳香你的衣袖/当你休息的时候,我要是那最艳的一朵,赏悦你的双目/当你工作的时候,我要是那最盛的一朵,驱走你的疲惫……” 在这堂课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与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学生个体情感的熏陶自然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活跃、合作、和谐”的特色,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促进了学生的学业成长、精神成长与人格品质的提升。 无数这样的日常课汇聚起来,让七中育才逐渐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文化,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发展”,表现在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上,教师总是把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第一位,也正因为此,七中育才的课堂才真正成为了释放学生生命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