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办学特色纪实
2009-09-15  2009年09月1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学生可能不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有他最优秀的一面

   教育关注幸福,就要关注生命。因为生命的最大值就是幸福。

   但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做出回应。

   于是,在发展学生的时候,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生的不同需要与美好愿望,成了七中育才人最关注的核心话题。

   如今,在七中育才,不仅有50多门选修课、活动课供学生选择,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如“教室美化大赛”、“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艺术节”、“排球活动月”等,成为学生成长的多彩天地。

   与多种教育活动相配套,七中育才推出了颇具特色的多元评价:每学年除了传统的三好、优秀干部的评选外,还有个人单项奖评比活动。

   参加个人单项奖评比,需要学生先自荐或推荐,然后由全班表决。除了学校设置的40个单项奖外,各班还可以根据实际,增加其他奖项。评奖的人数可以达到全班总人数的40%。每个项目只评1人,每位同学限评2项。

   “我们相信,学生可能不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有他最优秀的一面。”教育处吴主任谈到学校设立个人单项奖的初衷时说,学生有差异,但他们都有被人承认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催人向上的,既然如此,教育者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班主任杨硕老师在单项奖评完的时候,并没有就此结束。她觉得,有的孩子某些方面也很优秀,但没有被选出来,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有没有评了两项奖的同学,愿意让出一项来,给其他的同学?”

   沉默了一会,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愿意把‘知识面最广的人’这个奖让出来。”

   ……

   “让奖”进行到第五次,小皓(化名)引起了杨硕的注意。这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的男生,在所有人都积极争取的氛围中,每次一有名额让出来,小皓都会马上举手自荐。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利,让小皓的头垂得更低了、叹气声也渐渐大了起来。

   一开始,周围的同学不理解:“至于这样嘛,别的同学落选也没你这种表现,太夸张。”

   “让奖”进行到第八次,小皓的坚持开始打动同学:“他是一个平凡的同学,但他这样执著,我们要支持他!”

   到最后,当“最具协作精神的人”的单项奖被让出来时,还没等小皓举起手来,就有同学大声说:“我推荐小皓!”

   紧接着,更多的同学站了起来:“小皓应该得这个奖。因为有他的组织和辅导,我们班才在观鸟协会举办的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优秀团队’奖。”

   “我也认为小皓该得这个奖。有时,同学因事没有做清洁,他就会悄悄地帮着做了。”

   ……

   最后,当班长宣布小皓当选“最具协作精神的人”时,全班同学都为他热烈鼓掌。小皓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你被选上了,为什么哭呀?”一位同学不太懂,还以为哭就是坏事呢。旁边的同学一拉他:“唉呀,你别劝他。他那是感动的。”

   此时,多元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种育人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感动,被激励。这样的情感体验,将在学生的成长中印下何等深刻的烙印!

   在随后的周记中,这件事成了同学们的热门话题。

   一位同学写道:“我没想到,一位这么默默无闻的同学,在他身上还有这种让我们感动和学习的地方。”

   另一同学说:“从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坚持就是胜利’。”

   评完奖的当天,杨硕回到办公室,在桌上发现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写道:“杨老师,我们班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因为名额有限,所以没选上。能不能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从字迹上看,这是一位已经被评上学校个人单项奖的学生写的。对杨硕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啊——学生不仅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增长自己的自信,更需要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关注他人、欣赏他人。

   在杨硕的支持下,班级又开了一次班会,评出了“班级的个人单项奖”。

   这种多元评价,给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激发出了学生上进的潜力。上个学期,七中育才又把这种评价方式,延伸到了班级上,开展“班级单项奖”的评选。

   参加“班级单项奖”评比的班级,先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参加哪几项奖的评比,然后由同学写出申报理由,在全年级召开的评比大会上,向由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进行陈述。之后,每个班级参与的单项奖都要进行一个月的校园公示,请全校师生进行监督。

   “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去鼓励班主任思考,自己班级的特色是什么。”副校长杨光荣说,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式,还可以起到用集体的发展带动个人发展的作用。

   杨硕的班级,参加了“班风最好的班级”、“最团结友善的班级”、“操行分管理最科学的班级”等几个单项奖的评比。

   在选择参评项目时,还发生了这样的小插曲。当时,有同学提出,能不能申请“最环保的班级”?

   可班级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于是,有同学提议,“可不可以把我们在小学做过的事,或者编造一些做法,作为我们参评的理由?”

   没想到,同学们一致反对:“那可不行,评奖讲的就是诚实。”

   对于一些同学提出的环保点子,杨硕表示赞同:“这些想法很好,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我们不符合这个奖项,为什么不朝这个方向努力呢?”

   第二天,班上出现了一个回收废旧电池的小盒子;同学们把只写过一面的纸订在一起,提供给大家做草稿本……在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引导下的教育,不再是说教,而是悄无声息地潜入学生的内心。这种教育,有着更为强大的力量。

   2007年,是七中育才学校被帮扶的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七中育才,已从成都市初中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了“遥遥领先”。

   在校庆总结会上,校长张军感激每一位教职员工:“因为有每一位同事的努力,七中育才学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我希望,在学校将来的发展中,我们能成为‘动车组’。大家都知道,‘动车组’的火车跑得比普通火车快,关键就在于普通火车只有火车头的动力牵引,而‘动车组’却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只有成为了‘动车组’,学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全体教职员工,都在为此而努力,每个人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说到这里,张军有些哽咽了。说不下去的她,低头走出会场。

   等她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回到会议室里,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本刊特约记者 张晓萍 张泽科 本刊记者  帆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