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喜欢课外阅读,广泛涉猎,而且喜欢思考,还喜欢刨根问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是,他这个宝贝儿子又是班上有名的“差生”,所有的学科成绩都只是应付,既与上游无缘,也不力争中游。

  为什么这个明明爱好学习、富有思考精神与阅读习惯的学生,反而成为我们教育制度中的“差生”呢?从这个问题出发,这个案例有了进一步发掘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孩子就被考试分数分成了三六九等,“优秀学生”、“差生”之类的标签贴上了这些无辜的孩子。从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及家长,都是为考试分数这把尺子而生存。学生那真正活生生的肉体生命与思想灵魂却被忽略了,孩子们沦落到了充当分数与功利的工具的命运。想想我们的教育真是悲哀。

  我以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我们改变衡量教育的尺度。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终身的,那么,至少在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学生学会了主动阅读、爱思考与好追问,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只要他这个习惯、兴趣及能力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将来一定能够有卓越的创见。

  事实上,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在自己的主动阅读中,去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他们极不愿意被动地被要求读这读那,也不愿意被动地被别人设计的问题套住,更不愿意反复琢磨别人给定的答案。这类学生遇到统一的考试,特别是那些要求强记标准答案,并且准确地充当“文字搬运工”的考试,往往并不出色,甚至还可能比较差。

  俄国思想大师尼?别尔嘉耶夫就曾是这样的学生。他很早就对哲学问题有特殊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当他参加逻辑的毕业考试时,已经读完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穆勒的《逻辑学》。但是,尽管他“很早就思考了生活的意义问题”,但“却永远解不了一道数学题,学不会四行诗;不能完成一页听写,不能完成一系列改错”。

  成年后,别尔嘉耶夫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说:“只有当智力的进程是由于我自己而进行时,只有当我处在主动的和创造的状态时,我的能力才表现出来。而当要求我被动地掌握和记住时,当智力进程是从外面推动我的时候,我就不能显现出才能。实际上我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动地掌握什么,简单地学习和记住什么,不能摆在被别人指派任务的地位,我不能被动地回答,我想发展自己的思想。”(《自我认识——思想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6页~17页)

  “我想发展自己的思想”,这也许是很多被当前教育视为“差生”的学生内心的呼喊吧!

  这样的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世界里,能够自由自在、游刃有余,是自己思想精神王国的主宰,但一旦被外来的教育强力所打断,他就会变得“无能”,几乎完全不能适应。

  学校的教育永远只能照顾到常规,照顾到一般。而像别尔嘉耶夫这样的“个别”,常常在无意中被我们的教育“边缘化”了。有时,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在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思想与兴趣,完全打乱了他们生命的内在发展规律。

  对这类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要扼杀了他们生命中所蕴含的天赋与才能,不要用一个“差生”的标签将他们的生命智慧贴死。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定性,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除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养成与人和谐相处、对人礼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等习惯外,孩子更需要的是自由自在的心灵空间,需要的是自由探究、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空间。

  我以为,对越是年龄小的学生,灌输的成人习惯是越少越好,成人式的管束也是越少越好。对学生,我们应多一些宽容和自由。许多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玩耍的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教师的所有教育智慧,都表现在这些人际环境的设置与自然环境的创意上。孩子的生命有自己的律动规律,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空间。

  (许锡良 作者单位系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