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怎样理解当下的学生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怎样理解当下的学生

  教育不是工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毕竟,教育不是“工业化流水线”,它无法以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去教育学生。

  于是,有人认为教育是农业,可教育工作似乎也不像农业那样简单:人们常说农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过程就像农民“耕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真实的教育并非如此——种瓜似乎不总是收瓜,往往是眼看种下去的是“稻”,长出来的是“麦”,收获的却是“小米”。愿望与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记者曾在一个小木屋的阁楼上发现了一本成绩册:算术3分(5分制)、绘画2分,老师的评语包括“没有回家做数学作业”“上课时大声说话”等。(《江南时报》)这个孩子在我们看来很不受欢迎,也不可能有大的出息。可以说,教师的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好的收获,但这孩子是俄罗斯前总统普京。

  其实,教育工作很难用具体的工种来比喻。教育太复杂了,它更应该是社会关系学,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教育的主要特征。

  生活中的交往每天都在进行,但学校与平常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学校是由老师、同学、教室、课程等共同构成的;教育的交往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这些“交往”中,最主要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

  教育又是一门相互“理解”、“沟通”的工作或艺术。没有“理解”与“沟通”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理解。但目前的情形下,学生好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理解了。

  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分化

  春节后,小邓的妈妈见小邓穿的球鞋太破旧了,于是把这双鞋扔进了垃圾堆,准备给他买双新鞋。但小邓觉得这双鞋还可以穿,就从垃圾堆里捡回了这双鞋重新穿上。小邓因此被评选为学校的“节约钻石之星”。但评上“节约钻石之星”后,小邓就一天一天变得不开心起来,同学们总是在背后议论他,说他是个“吝啬鬼”。小邓获得明星称号后反而失去了朋友。(南方新闻网)

  小邓的“节俭观”无疑代表了我们主流或传统的价值观,但这样一种价值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受到挑战。

  2004年3月,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到南京师大附中给中学生开选修课。一次讲授中,钱老提及1957年北京大学一个学生为给胡风平反被逼疯、逼死的故事。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胡风是南京师大附中的校友,附中校园刚刚竖起了胡风铜像。结果,第二堂课就有学生举手对钱老说:“我觉得这个学生牺牲得没有价值。”钱教授后来讲:坦白地说,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我很吃惊,也很痛心。

  以上这两个故事,生动地显现出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分化,这是社会开放与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教育在接受这种现实的同时,也应有所作为:要教育学生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正义、人道、关爱、节约等。

  学生更具有自我意识

  央视《实话实说》有一期关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节目,主持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部分孩子讲,“妈妈请多理解我一点”、“妈妈请相信我”。

  我想,十几岁的孩子呼唤大人对他们的“理解”与“相信”,是孩子有“主见”与“自信”的表现,也说明孩子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但这种意识过早、过强地在孩子身上出现,也体现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些不成熟的孩子,教育者应该怎么做,如何引导孩子去作出正确的判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