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点亮师生的未来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德育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的

  学生的未来,建基于“做人”的基础上,而不只是当前的分数上。

  可是,德育是一项难以量化的工作,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持之以恒。

  “德育要取得实效,光靠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不行,光靠班主任整天紧盯也不行。”刘国雄校长介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赤壁一中提出了“学生能做好的事老师不做,学校最难管的事交给学生管”的思想,在德育的实践领域大胆创新。

  从2003年开始,赤壁一中探索出“班级轮流值周”、“寝室管理分级自治制”等多种制度,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模式,让所有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班级轮流值周”制度规定,每周选择一个班级任值周班级,该班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负责打扫校园卫生、管理学生纪律、督察每日行为规范,等等。

  “寝室管理分级自治制”规定,个人向室长负责、室长向层长负责、层长向生活老师负责,再由值周学生、学生干部、值日老师分级管理和督察,两者相互配合,解决了学生晚就寝的纪律问题。

  这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让赤壁一中形成了“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氛围。学生在管理中懂规范,在管理中受教育,从高一开始就逐渐养成了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素质。

  一次,一位家长到校看望孩子。正谈话间,家长拿出烟来,准备点上。

  没想到,儿子一把夺下他的烟:“爸,我们是无烟学校,校园内不准吸烟。”

  许多家长来探望时,学生都会提醒他们:不要乱扔东西,上楼道要轻声慢步,不要大声讲话,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休息。

  如今,任何时候走进赤壁一中,地上都看不到一片纸屑;每天午休和晚就寝铃一响,教室和寝室顿时安安静静;4000多名学生就餐,都能自觉做到排队购买、进出有序,进餐后桌面、地面干干净净,用餐的盘、筷依序摆放。整洁、有序、优雅、文明已成为校园的一种常态。

  一位兄弟学校的校领导来参观后,非常感慨:“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相信赤壁一中学生的习惯好到这种程度!”

  习惯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它是自觉的,无需约束、无需宣扬。

  在道德的养成中,要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人格,还必须赋予德育以全新的载体,让学生在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春雨爱心活动”是赤壁一中一项已经持续了7年的德育活动。

  2001年,为了帮助一位残疾学生,赤壁一中发起了“春雨爱心活动”,号召全校学生捡拾塑料瓶、收集废纸,筹集资金接济这位同学。3年后,这位残疾学生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如愿以偿地被湖北省的一所名牌大学录取。

  为了把“春雨爱心行动”延续下去,赤壁一中决定筹建“春雨爱心基金”,把筹集来的资金用于资助特困学生。

  7年来,学生在校内外捡拾饮料瓶120多万个,收集废纸3000多公斤,募集资金7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500多人。

  “春雨爱心活动”不仅为许多贫困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如何传递爱心,使赤壁一中成为一所充满爱的学校。

  “磨难教育”是赤壁一中另一项传统的德育活动。每年三月,全校师生徒步近百里远行拉练,拉练时只准带馒头和白开水。

  在徒步行进中,很多同学脚磨起了泡,疼痛难忍,却一声不吭;有的同学精疲力竭,行走艰难,周围的同学立刻上前搀扶;更多的同学在返回的途中,将沿途的废饮料瓶自觉捡走,交给“春雨爱心活动”小组。

  挑战自我、不畏艰苦、团结友爱,“磨难教育”赋予学生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对学生个性的终身影响。

  一位学生在参加“磨难教育”之后,写道:“我真佩服我自己,居然走完了全程。当我走到雪峰山脚下的时候,本以为到达目的地了,没想到老师又让我们向山顶进发,我真想放弃。但看到同学都上去了,我也只能咬牙继续走下去,真没想到,我走上去了!”

  尊重学生的差异

  赤壁一中倡导,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自我超越。

  体现在教学上,赤壁一中提出了“能走的让他跑起来、能跑的让他飞起来、能飞的让他飞得更高”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赤壁一中颇具特色的“分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赤壁一中的分层教学,其基本原则是“分层备课、集中授课、分类评价”。

  分层备课中,教师把学生按能力和学习情况分成三个层次,相应地,在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疑问以及编制练习和作业题时,都要分成三个层次准备:A层学生,重在知识的联系、解题思路、课外拓展延伸上挖掘。B层学生,重在解题能力上进行培养。C层学生,重在加强知识的掌握、基础题的训练,注重基础性、模仿性的引导。

  集中授课的时候,赤壁一中规定,课堂教学必须让每位同学有充分的思维撞击。所以,教师提问时,要给三个层次的学生以均等的答疑、演示机会——在课堂的设疑释疑环节,教师的提问,常常分为“基础性,判断类问题”、“运用性,分析理解类问题”和“综合性,思维挑战类问题”三大类,分别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和尝试的机会。

  这样的授课,使赤壁一中的教学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基础知识扎实,确保人人能掌握;适当应用迁移,让学生应用知识原理时,能举一反三;限量拓展延伸,给一部分学优生以挑战和创造的冲动。

  分层教学中,分类评价是难点,也是重点。如何让分类评价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几年来,赤壁一中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逐步形成了特色。

  在评价内容上,赤壁一中要求教师把课后练习分成三类,其中C层学生以课本知识、课后习题为主,题量较少。

  每次考试,学校对试卷结构都有明确规定:基础题60%,提高题30%,综合题10%,选做题1~2题。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层次学生能巩固、有提高,又让中上层学生有挑战、能应考。

  在评价方式上,则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每次练习时,教师都对A层和C层学生进行当面批改,个别指出问题。在班上表扬时,着重指出C层学生的进步和亮点,挖掘A层学生的潜力。

  考试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回答情况作统计分析,评讲试卷时,突出看C层和B层学生的进步,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一次考试时,一道选择题全班只有4位同学答对了,其中,李君(化名)是C层的学生。尽管那次考试李君的成绩不是太好,可老师还是抓住这一点在班上“狠狠”地表扬了他一通。

  看着全班同学对自己敬佩的目光,李君别提有多高兴啦!

  对学生来说,一次表扬、一次成功、一个眼神都能在他们心里培育出向上的动力。高考时,李君在这门科目上考出了120分,进入了较理想的大学。

  在评价标准上,对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相同的:A层学生讲提升,看高度。B层学生讲已知,看准度。C层学生讲进步,看幅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