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用精神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记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校长李辛甫及其办学实践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临走时,校长们争着和李辛甫握手,以表达他们的敬意。作为同行,他们更容易理解:在美丽的校园和突出的办学成绩背后,李辛甫和他的教师们究竟付出了什么。

  有一位省教育厅领导在了解澄潭中学的奋斗史之后,不禁感慨道:“你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浙江精神的最好体现!”

  近10年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也一直关注着澄潭中学的发展。

  他说:“澄潭中学的底子,是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薄弱校。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步步发展为优质学校,其成长的理念和路径,具有示范意义。”

  “好的精神,要有好的制度来支撑”

  2005年,俞天益大学毕业,他决定回到家乡新昌县做一名语文教师。他先去县城内的一所高中试讲,然后又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澄潭中学试讲。

  往讲台上一站,他就感到了很大的不同。在那所城里学校试讲时,听课的只有一两个人,而在这里,却是黑压压的一片。

  到中午,试讲结束了,有个高个子中年人走过来,亲热地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不错啊。”于是他们很自然地聊起天来。

  聊天的内容,俞天益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跟我谈起对一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还对我的课作了中肯的评价,哪里好,哪些还有不足,很坦率、直白。

  “最后他跟我说,‘不管你将来是不是在这所学校工作,都希望你在教学上深入研究下去,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些话,对俞天益触动很大:“我不过是一个来试讲的学生,他却这样诚恳地关心我的成长和发展,让我很感动。”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校长李辛甫。

  试讲后没多久,两所学校都给俞天益发了录用通知。虽然城里的学校待遇更好,离家也更近,但他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还是顶住父母的压力来到澄潭中学。因为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将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更为重要。

  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所学校,不仅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而且,教师发展还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比如,按照学校的规定,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自编制作业,而不能贪图方便购买现成的什么“宝典”、“攻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逼着”教师研究教学,研究学生。虽然教师更加辛苦,而学生却借此跳出题海,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效果。

  每一门学科,学校规定只能有一本作业,必须当天批改,当天发给学生。这就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有,对教师的考核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而不是单独考核。对班主任的考核,则是不考核他所任教的学科,而要考核班级其他学科的整体质量。如此一来,教师间协同作战、以强带弱,班主任重协调而不是只重视自己的学科,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些制度,有效地引导教师们深入研究教学,并以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

  对于李辛甫来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比建设新校园更需要重视的事情。他说:“我们学校现在有147名教师,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因为年轻教师多,单兵作战没有优势,所以必须发挥团队的优势。”

  “我们倡导在教学上要有深入钻研、团结奋进的精神,但是光有好的精神还不够。好的精神要有好的制度来支撑。”

  为了建立智慧共用、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好制度,李辛甫自1996年上任伊始,就恢复了已停顿多年的教代会。他说:“任何一项制度,如果没有经过大家的认可而由校长强行推进,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

  所以,每制定一项制度,他都要先广泛地征求意见,对草案加以反复改进,让这些制度建立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成为对这些制度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

  1996年年底,教代会上通过了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考核细则、奖惩条例。一名教师的荣誉和待遇,与他的教育教学成绩直接挂钩,这些都要依据制度来确认,而不是由哪个领导说了算。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从此,澄潭中学结束了“人治”的历史,而走上依靠制度管理的道路。学校领导的角色,也由一个“决定者”,转变为一个“制度的执行者”。

  “对一所学校来说,管理要靠制度而不是靠情感。如果把管理建立在感情上面,是很危险的。”李辛甫说,“比如用人,如果仅靠校长的个人感情来判断,就会有‘疑人不用’的后果。而有了制度,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校长‘所疑之人’照样可以用,从而保证对每个人都能用其长处。”

  用人如此,其他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澄潭中学借助不断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其各项工作得以高效运转,不断迈上新的高度。

李校长与学生交流

  “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如今的澄潭中学学生,比起他们的师兄师姐来,可真是幸福得多了。

  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带着空调和卫生间的宿舍,优美开阔的校园……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完全没有那些艰苦生活的记忆。

  那么,在物质条件根本好转的今天,学生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对此,李辛甫说:“尽管在物质上,我们不可能再回头去过艰苦的生活,但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丢。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这种精神。”

  多年的教育经历,让李辛甫心里很清楚:日后能够有所成就的,往往不是最聪明、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那些吃苦耐劳、意志坚定,毕业后还一直勤奋好学的学生。

  “在学校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充满自信、不怕困难、奋发努力的精神。”

  进入澄潭中学的学生,成绩都不是最优秀的,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会遇到困难。学校对这些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是放弃,而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树立信心。

  学校特别规定:在高一新生入学的时候,一律实行随机排班。除了校长和教务处,所有老师都不知道学生的入学成绩。“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教师对学生产生成见。”李辛甫说,“你把学生设想成什么样子,学生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