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用精神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记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校长李辛甫及其办学实践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过去优秀不等于将来优秀,过去落后也不等于将来落后。”李辛甫说。

  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他亲自设计的条幅:“在困难面前前进,遇到的只是挫折;在困难面前退却,遇到的就是失败。”

  李辛甫常对老师们讲:“学生一开始不懂、不适应,没关系,慢慢来。我们低起点,小步走,培养信心是最重要的。”

  高一时的第一次考试,按学校规定,一定要让70%到80%的学生都考到优秀。因为这是一次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看重的考试,要通过它来树立学生的信心。

  学校还特地为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举办了辅导班,在英语、数学、理化等学科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义务为学生重点释疑、指导学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两门。

  这对于学生不仅是学业上的帮助,也是心理上的支持。

  在澄潭中学,即便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信心。2008年的高中会考,在全绍兴市的46所普高里,只有澄潭中学的学生,合格率达到了100%。

  在学习之外,也有很多教育的契机。

  如今,学校里2/3的学生都来自城里,他们身上的“娇骄二气”,需要在日常的锻炼中逐渐克服。学生进校之后,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打扫卫生、洗衣服、收拾生活及学习用具。

  学校没有专职的清洁工。他们美丽洁净的校园,其每一个角落,都是由学生自己打扫。地用扫帚扫完了,要用拖把拖干净;墙上的瓷砖、厕所里的便盆,用刷子刷完了,要用抹布擦亮。

  在每天三餐过后,分工明确的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动作迅速,手脚利索,一会儿工夫,无论是教室、宿舍,还是楼道、阳台,到处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另外,在澄潭中学,一早一晚学生都要坚持跑步,每天3000米,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这些“必修课”,为澄潭中学学生打下了“能吃苦”的烙印。

  2008年夏天,天气酷热难耐。周丽老师到饭馆去吃饭时,偶遇自己的一个学生。

  这个家境还不错的学生,是来打暑期工的。他白天要洗碗、洗菜,干很重的杂活,晚上就睡在饭馆后面一间闷热的小平房里。

  他还告诉周老师:本来,一起打工的还有几个其他学校的学生,可是他们吃不了这个苦,没几天就都跑光了。只有他自己,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让周丽感到骄傲:“我们一直教育学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生存,能适应,能坚持。他做到了这一点。”

  而这,也是澄潭中学对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在2008年的毕业典礼上,李辛甫对全校师生发表了演讲。他告诉同学们:“高考成绩可以改变一个人暂时的命运,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却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他说:“我希望你们在走出校门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高中本色,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生!”

交谈中的师生

  学生谦和有礼的素养,是从哪里来的?

  在新昌县乃至绍兴市教育界,有两个关于澄潭中学的小故事流传甚广。

  2007年10月13日,绍兴市语文教研员陈阿三到澄潭中学听课。从一踏进校门,就不断有学生微笑着向他问好。这位教研员是个细心人,根据他的记录,一天之中向他问好的学生,共有107位!

  2007年夏天,高三学生娄舒颖高考过后,到新昌县唯一的四星级酒店——白云山庄去应聘暑期工。当时与她一起应聘的,还有不少大学生。考试过后,考官遗憾地宣布:一个人也未被录取。这时大家站起来纷纷走出门去,而娄舒颖却顺手把散乱的椅子摆放整齐。当她把最后一把椅子摆好,并对在场的人微笑道别时,考官对她说:你被录取了。

  澄潭中学的学生,总给人留下谦和有礼的深刻印象。他们这种素养,是从哪里来的?

  高三学生俞晓燕说:“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和风细雨的氛围。老师们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从不以权威压人,或当众训斥。他们对学生,从来都是‘交心式’的教育。”

  3年的朝夕相处,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也在默默地为学生提供为人处世的榜样。

  几年前俞天益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安排他跟随俞华忠老师“结对学习”。

  “有一次,对俞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有个学生仍然出了错。要是我,早就生气了!可俞老师,仍然是一副不着急的模样,他把学生叫来说:‘我上次上课状态不好,有些东西没讲清楚。这个问题,你能讲一讲吗?’”

  “他温和的态度、平和的风格,很值得我学习。”俞天益说,“对新教师来说,学习钻研业务与学习处理问题同样重要。”

  在澄潭中学,有专门的“师生交流室”。即使是批评,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让学生坐下,并且把学生的座位,体贴地放在背对门口的地方。

  年轻教师吕霞,经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一位贫困生。为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她对学生说:“这是老师上大学时穿的衣服,现在发胖穿不进去了!你试试,一定好看。”

  而澄潭中学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谦和有礼,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难道不是与这种教育氛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吗?

  做了10年班主任的王六妃老师,是个“妈妈式”的老师。每天早晨,她很早就来到教室,每当学生走进来,首先看到的,是她亲切的笑容。

  有一次,学校早上开会。天气很凉,王六妃在自己班级的队伍里,发现有一个学生没穿外衣。她看了他一眼,学生立刻会意,跑回教室加了一件衣服。

  学生的喜怒冷暖,无一不放在她心上。

  “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可是,我却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回报。”王六妃说,“有一次我感冒了,不知道哪个学生在讲台上放了一盒纸巾,上面还有一张纸条:老师,您要注意身体。”

  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她总会收到学生的短信:“老师,天气转凉了,请注意及时添加衣服。”这让王六妃既感动又幸福,因为那正是她平时对学生说过的话,如今他们也学着她的样子,开始关心别人。

  “我们做教师的,要把关心他人、感恩生活这些基本的道理,教给学生。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王六妃说,“但只要有耕种,总能结得出果实。”

  有一个故事说,某企业家与某教师在一起聊天。企业家骄傲地说,我一生开了多少工厂,上缴了多少税收,为社会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教师也骄傲地说,我一生培养了多少学生,他们在各个岗位上为社会作着贡献。

  而企业家反问道:你怎么能认定,他们的成就都是你教育的结果呢?

  对这个问题,教师无法回答,他选择了沉默。

  的确,教育的作用,不能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和成绩来证明。

  可是在澄潭中学,却有那么多感人的瞬间和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所学校的精神,令人尊敬;这所学校的未来,值得期待。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