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察,他发现那个地下通道是对称结构,两端空气流通比较畅通,但中间的横道部分通风不畅,使一些湿气、臭气聚集其中,产生种种问题。他想起物理课上老师讲过,“气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河面越窄,水流的速度越快”,那么,能不能通过改变通道的对称性来引导自然风流通,从而提高通道内的空气质量、保持通道的干燥呢? 他用木头做了一个地下通道模型,用风扇模拟自然风,开始了实验。 刚开始,实验结果总是与理论分析的不一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老师的提醒,他采用了更精确的风速标示仪,并按照实地测量的数据,按比例重新制作了模型。经过反复实验、改进,再实验、再改进,终于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到较好的吻合。 这项原理简单但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发明,使方兴获得了第5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工程类的一等奖和特等奖。现在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就是以“方兴”命名的。 在一些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比赛中,比如“我爱祖国海疆”航模比赛、世界航模仿真锦标赛等,双十中学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获得“福建省小科学家”称号的学生就达到25人。 对此,陈文强深有感触地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一所有品位的学校,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比自己走得更远” 肖巍是双十中学高三的学生。他还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他曾听过陈聪颖老师的一个天文知识讲座。 陈聪颖是学校高中部的地理教师,也是学校天文社的负责人。他的开场白,像磁铁一样把肖巍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一辈子总要看到这几样东西,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发烧友——日食,流星雨,彗星。这并不难。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些天文知识,你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在讲座上,陈老师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星座和星云的幻灯片。那些五彩斑斓的来自遥远星空的神秘图像,让肖巍心里再也放不下:“太美了!你没法想象,天上还会有那么美的东西!” 从初二开始,肖巍就参加了学校的天文社,成为该社的20多个“铁杆发烧友”之一。 每逢寒暑假回到漳州老家,他会在半夜时分扛上自己的折射望远镜,到家附近的小山上选择一个好位置,寻找自己喜欢的星星。 “木星、金星很亮,很好找,海王星就很难找。我只能事先在资料星图上确定大致的位置,然后用望远镜一点一点地作地毯式搜索……我只成功过一次。” 那是在一个夏天,树林里蚊子很厉害,成群结队地朝他扑过来。“望远镜一旦架好就不能再动,蚊子咬也只能忍着。一动,就前功尽弃了!” 从凌晨一点到三点,花了两个多小时,肖巍终于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海王星。由于设备简陋,他看到的海王星只是一个微弱的光点,而不像资料照片上那样闪烁着美丽的蓝色,但他心里仍然非常满足——毕竟是自己找到的呀! 没用多长时间,肖巍就走过了天文知识的“普及阶段”,进入到更深层次、更专业的领域。他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知识范围,甚至也超出了老师们的知识范围。他开始自学大学里的天体物理学教材,不懂的就去请教老师,老师也回答不了的,就去请教厦门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后来,他相继在全国和亚太地区中学生天文竞赛上获得不俗的成绩。这个成绩并不能给他带来高考加分之类的待遇,他去参加,完全是兴趣使然。 拥有这样的学生,是陈聪颖老师的骄傲。“学生在入门之后,有了兴趣,就会自己去寻找问题,自己去钻研。”他说,“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总有老师抱怨说学生不爱听课,可我觉得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把课上好。调动学生兴趣不是一节课的事,而是每节课的事,每节课都应该有几个兴趣点。” 为了找到那些“兴趣点”,他付出了很多。 除了海南和台湾,其他的省份他都去过。每到一处,他都会拍摄大量照片,做成课件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他的家里,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头,有埃及的,有澳大利亚的,甚至还有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的。 “如果一个地理教师没有充分的野外实践,没有去看过那些真实的山、真实的河流,怎么可能教好他的地理课?”在陈聪颖的课堂上,很多内容是出自他的亲身经历,而非出自教材。 “在上课之前,我都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把握: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住你,一个走神的都没有;下课了,学生兴奋地冲上来问问题,而不是一哄而散……” “我的所知有限,但只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自己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 在双十中学,陈聪颖并不是一个个例。 正如陈文强校长所说:“作为中学教师,不可能对某一学科有突破性的贡献。他的工作,是把这门学科的知识连同思想都鲜活地、有个性地传承下去。” “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带着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带着智慧,带着亲和力,带着人格魅力走到学生中间的。” 这也正是教师们的可敬之处——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以独特和智慧的方式,“引导学生比自己走得更远”。 今年元旦这天,高三学生黄择寰作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放弃了当天举行的清华大学保送生考试,而去厦门大学参与“perkin反应实验”——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好不容易才安排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尽管这个决定,可能会使他与梦想中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进而改变他的人生。 好在,命运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在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决赛一等奖后,黄择寰争取到一个清华大学面试机会。但是,由于获奖名次不突出,他当时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那天的面试,由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位院士主持。他问:“你能给我一个理由吗——为什么清华要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黄择寰回答:“因为我很喜欢化学。” “为什么?” 黄择寰略一沉吟,给院士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他的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他。 第一个故事:一些研究氟的化学家,因为这种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而患上氟斑牙,或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有些人因此献出了生命。他们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们敢于为追求梦想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令人钦佩。 第二个故事:有一位法国化学家,因为他的实验设备中的金刚石被偷走,感到非常沮丧。但他进一步想到:为什么人类不能自己合成金刚石而非要使用昂贵的天然金刚石呢?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首次成功合成金刚石。科学研究总是具有这样的不确定性,一次偶然事件就可能促成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故事讲完了。院士被深深打动,他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个只有18岁的少年,缓声说道:“让我考虑一下,给你额外申请一个名额。” 两个小时后黄择寰得知,他被录取了! 科学的背后是人本身,是人的理想和求索,是人的坚定和执著。 学生的成长,不仅有赖于对科学成果的学习,更有赖于对科学背后的人的精神成果的学习。这,也正是双十中学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我希望,学生在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懂得对待人生、对待科学,应当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陈文强校长说,“这是一所中学能为他们留下的最大财富。”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