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 近1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从强调硬件的配备到加大力度抓资源建设,从“用起来”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为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提高,特别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在发展中锻炼了队伍,这一点是很值得骄傲的。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深刻认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与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奋斗,我国的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必须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地研究在新的起点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从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到“均衡发展”,信息化必须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上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投入保障机制的普遍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们重要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努力缩小区域间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这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信息化的优势是突破时空界限和信息高速流动,其突出标志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带动跨越式发展,完全可以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相衔接,要争取提前部署,尽早发挥效益。信息化工程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技术选型和解决方案的确定,要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有利于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有利于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高,有利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适龄儿童少年能够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能否有效地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应该成为今后检验信息化工作成败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资源建设也好,进行技术的选型,设计路径、方案也好,都要从帮助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和需要出发。 2.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信息化必须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 当义务教育“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上好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普遍期待,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摆上了突出位置。实际上“择校”也好,不均衡也好,硬件上还有差异,但更多地是反映在质量和内涵上。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突出时代特色,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形成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已全面进入新课程,25个省份先后进入了高中新课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完善,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课程实施,具有支撑和催化剂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为新课程推进服务、更深入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信息化工作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研究新的考试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和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困惑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特别是针对当前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教师培训问题,高中新课程的资源支持问题等,信息化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有所作为。要把资源建设好,要送得下去,还要让广大的教师能用、会用,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3. 从“校校通”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必须不断提高水平与效益。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遍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广大师生信息获取的方式、渠道和速度,也深刻地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和学校管理的方式,并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近10年的发展表明:教育技术不仅能够直接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水平,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掌握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近10年的努力,正在从“校校通”走向信息技术普遍而深入的应用。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基础教育有这么大的面、这么长的线,在新的形势下信息化工作必须不断提高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平与效益。要广泛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不断优化信息化的环境,用经济的成本快速有效地集成优质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