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办学侧记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预习导学案

   “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越容易做”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最初都会有阻力。刚开始摸索试行“三案定教”备课模式时,学校里很多人不理解。有的老师说教无定法,搞这些枷锁干什么。领导来听课,他就照着比划两下,没人听课还是用老一套讲。时间一长,别的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噌噌地往上长,他开始着急了,认识到老办法不灵了。曹俊芝主任形容教师的变化过程,“后来大家想明白了这个教学模式不是枷锁。一开始是它推着你走,当你走起来感觉用这种模式很舒服,就会自觉地走下去”。

   教英语的逯秀华老师来世纪中学之前,已经执教七八年了,一直教毕业班。提起过去,她反思自己的教学:“都是满堂灌,总觉得我的知识也不少,全讲给你们”,无效教学太多。在试行“三案定教”和预习导学案后,她在不停地摸索与探讨中,发现“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越容易做”。为学生设计的预习导学案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逐渐地,她推出的导学案也由单纯的知识设计,到慢慢有了能力的设计。

   比如,教一篇课文,逯老师设计的导学案有几步,包括基本题和拓展题。第一步,找出下面单词的发音。第二步,请根据单词找出相应的词形转换。第三步,请翻译下面的词组、句子。第四步,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最后一步是写作的提示:通过读这篇文章,你可以补充哪些句子,请仿写。

   这样的导学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上课时,先进行四人小组导学案交流,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就不再讲了。老师重点指导补充拓展的知识。逯老师说:“许多时候,学生补充的知识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比如在整理词型变换时要求学生看见名词想复数,见动词想第三人称单数、想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见形容词想比较级、最高级,想反义词、同义词。这就是一个联想记忆的过程,天长日久学生的思维空间大了,养成和锻炼了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

   田伟正是逯老师班上的学生,他称自己学习的进步全是导学案的功劳。他说,自从我们开始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看一遍书,了解大致内容,不会的就圈上一个小圈,去和同学讨论。同学也不会的,再画上一个问号,然后去问老师。”导学案调动了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这真是:功夫下在课外。学生锻炼了自学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只需适当点拨、延伸,学生就都领会了。40分钟的课上得更轻松了。

   理科的导学案和文科不一样。学生在未知的情况下才能引起探究的兴趣,学习的过程就像解锦囊,打开第一层看到一个妙计,打开第二层时又看到一个妙计,引诱他想再看看最后一层还有什么东西。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应该经历和掌握的。

   “物理课实验比较多,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物理的任瑞红老师说。刚开始设计导学案时,她只是摸索着来,出示几个题让学生做。有的学生就比着课本抄,有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高校长及时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导学案设置不合理,你没有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设计成让学生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于是物理组的老师们重新思考改进导学案,把导学案设计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搜集素材,怎样实施实验方案的探究思考过程。跳出课本的束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本只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依据。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经过思考来完成。这样的导学案增加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自然将生活和物理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妙设计和推理。高校长通过听课了解学生,对物理组改进后的导学案做出了肯定和进一步指导。如:探究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在导学案中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1 你的猜想?2 怎样利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3 实验所用的器材?4 实验所用的表格?学生循着这些问题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课堂上讨论,演示产生电流的条件。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找到了,学生对其他条件的怀疑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知识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负担自然减轻了。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