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学校听完课,闲时就在这所学校的办公室里休息。顺手翻看学生的周记本。在我的印象中,学生的周记写得普遍比作文好,可能作文是命题的,而周记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长就写多长,可以自由地抒发情怀,所以我非常有兴趣读学生的周记。 有一位同学在周记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她在家中的书房里看书、做作业,累了,又不能出去,于是就推开窗户,探出身子仰望蓝天,看那些飘过的朵朵白云。几朵白云一会儿合在了一起,一会儿又分开了,各样的造型好似各种玩具、各种小动物。她想象着对白云大声地呼喊,想象着能同白云一起到天空中翱翔,正在这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看到她没有学习,而是看着窗外,急问她在干什么。 她回答说在看云,母亲狠狠地批评了她。说她学习不专心,而不专心的后果就是学习退步,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前途,等等,说了每一位家长都会说的话。 这篇周记记到这里就完了,下面是老师的评语,用通红的墨水十分流利地写着:“要理解母亲,毕竟母亲也是为了你好。学习不努力那是绝对不行的。” 我合上周记本,颇有感慨。我能理解这位家长,现在竞争激烈,家长都望子成龙,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是家长们的“共识”;我也能理解孩子,他们因为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只能可怜巴巴地看看窗口的云;而老师的评语也没有错,她在劝解学生要理解家长,要知道努力。 谁都没错,但似乎还是缺少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 我由此想到了不久前刚刚看到的一篇孩子的作文,题目是《春天来了》,我是在浏览某个教育网站时看到的,是由孩子的母亲上传到“博客”中的。这个孩子是这样写春天的: 春天来了,春风抚摸着大地,万物复苏。 小河里,鱼儿和小虾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河岸上的柳树和芦苇发芽了,长出了嫩叶。 田野里,麦子换上了绿油油的春装,风吹过来,像春姑娘的长发,远远望去,像一层绿色的地毯。 树林里,春暖花开,百花争艳,大树也发芽了,地上那美丽的花朵,引得蝴蝶翩翩起舞,时而在这儿,时而在那儿。 天空中,有正在学飞的鸟儿和展翅飞翔的老鹰,看,它们飞得多好啊!如果我们能长出一双翅膀飞到天上,那该有多好啊! 春天是美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这就是孩子眼里的春天? 我回忆我儿时的春天,充满着我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春天在这个孩子的眼里是这么抽象,这么概念化,我相信,这样的“春天”不是孩子亲历的春天。但能用这样的语言写出春天,已经够难为孩子了,因为我相信,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亲历大自然中的春天!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在电视上或书本上认识春天的,自然春天是抽象的、苍白的。 我不敢武断地无限上纲,但这样的教育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错。如果这个例子有一定的普遍性,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再收回思绪,回到这个可怜巴巴连云都不能看的孩子这里,家长、老师都一定出了错,我们看似正常的一些事,也一定有违教育的初衷。 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还是想做点什么。我犹豫再三,还是再次地打开了那个周记本,看了看周围已没有了别的教师,我匆匆掏出笔来,想给那个看云的孩子写点什么,写什么呢? 我想让这个孩子知道,虽然她的可怜状态无法改变,但也有老师能理解她,能呵护、尊重她的心灵体验。当孩子知道她的想象有人能与之产生共鸣时,她应该会有一丝幸福感的。 我在她周记后面又加了一句: “孩子,看云也是在努力!” 我也想把这句话写给那些真正关爱孩子成长的人们,除了埋头学习外,全面的、新鲜的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努力,也是孩子们成长所必需的。 (唐金龙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