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动活泼的乐园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掉了一些,让这只幼蝶轻易地爬了出来。然而不大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替蝶破茧”却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由此,联想到在教育中很多教师经常犯的“爱心”错误,他们忽视了学生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挫折恰是在完善、锻炼自己。如果用“剪刀”剪去学生遇到的束缚和磨难,帮助学生从“无知”的“茧”里爬出来,那么教师在剪断束缚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 王达校长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主发展,不是指令,不是替代,不是呵护,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正如他所说的:“我坚信,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正是怀有这样的乐观态度,“钢附人”始终将教育的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在充满丰富可能性的现实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力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真实的教育情境: 顶着立春以来最严重的沙尘天气,孩子们坚持完成海淀区中学生文明形象统一行动日的活动内容。 “绿色奥运志愿服务工程”启动仪式上,钢院附中的志愿者们作出了郑重承诺,履行了分组志愿活动,不怕脏、不怕累,以饱满的热情去展示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危害,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性木筷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这些平日里往返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孩子们,走出校门到各个餐厅游说拒绝一次性木筷,并收集废弃的一次性木筷。在生物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知识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明白了回收再利用、可持续发展和林木资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学会了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往,与同伴团结协作。 学校以EPD教育为龙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食品包装现状调查”、“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也都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有了这点滴的积累,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学生们自发地作了“地球,美丽的家园”的动员讲话,倡议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钢院附中经常会以各种方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融入生活,开拓视野。学生们在种种社会实践中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责任。 菁菁校园,到处激情飞扬。年轻的学子用上下求索的脚步喧腾沉寂的校园,用舒展的手臂撩拨生活的琴弦——学校以“勤学好问,多思创新”为学风,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着探索与实践的快乐。 “指数增长与新中国人口政策相关研究”、“奥运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揭开埃及神秘面纱”、“汽车安全与制动”、“桥梁结构对桥梁承重的影响初探”、“北京乡土地理的特色探究”……这并不是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课题,而是供钢院附中学生选择的研究性课题目录,学生可从课题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同时也可以自定课题。这些年来,在课程体系方面,除了基础性课程外,学校还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在社团及兴趣小组方面,钢院附中也极力主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无线电测向、计算机、航模、无线电业余电台、生物科技、环保科技、摄影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真实平台。 自2003年开始,学校还在学生中推行学生代表大会制,由学生民主选举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大会,通过民主投票,自行管理各班级和年级中的日常事务……就这样,教育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