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快乐地成长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快乐来自学习的进步与收获

  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让教学工作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让学生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羊小以“学生学科活动”的形式,把课外延伸与常规教学监控相结合,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多层次监测,在有效提高课堂效益的同时,让孩子们的学科学习显示出生动丰富的特点。

  就拿五年级曾莉莉老师的语文课来说吧。

  《新课标》颁布以来,曾老师更加深入地钻研语文课教学,她把每一篇课文当作范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潜移默化受到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同时,她很注意渗透写作知识,加强语文工具性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曾莉莉与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群策群力,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笔下生花、赛诗会、朗读比赛、查字典大赛、语文基本功大赛和“学习之星”评比,等等,让学生在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和老师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尝试语文教学。

  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这样的学科活动让师生都从中受益。习诗阳这个“小才女”正是曾老师从学科活动中“挖”出的一棵好苗子。

  曾老师发现习诗阳有写作兴趣,乐于动笔将她灵动的思想和情感的点滴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她更快地提高,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热爱语文和习作,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曾老师帮助她建立了学校第一个学生个人网页——“习诗阳作文工作室”,并特别开辟了“我和诗阳比作文”这一栏目,让小小的作文工作室成为孩子们作文交流的小天地,学习语文的小乐园。

  如今,这个11岁的小女孩已经完全走入习作的天地。在2006、2007年的全国“春蕾杯”作文比赛中,她连续两次获奖;在2007年“我心中的奥运”征文比赛、“东方少年”征文比赛中均获佳绩;还有4篇习作被收入《新课标作文直通车》。

  教育的真谛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像习诗阳这样在多姿多彩的学科活动中发展了个性、锻炼了能力的例子,在羊小并不少见。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地把知识变成能触动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东西,为学生创造多种动脑、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从而最充分地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英语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了异国风情。英语拼字魔板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记单词的困难,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联想、记忆,巩固所学的单词,并使学生在玩英语棋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开发智力,锻炼他们思维的条理性、记忆的深刻性。

  ——“数学的一题多解”、“找规律”、“学统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科学课,孩子们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一件件有趣、有用的科技小作品。

  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最好的载体。在羊小,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精神的主要途径除了上述这些形式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如今,学校的社团呈现出更多元的色彩,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拓展了大舞台,把学校所追求的让学生个性发展、和谐成长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演绎为生动的现实。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学校能够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让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健康、快乐、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成为这段生活的主旋律,并以此创造出一种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充满了欢声笑语、诗情画意和人文的阳光,孩子们自然就能安全、自在地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幸福成长,在自我的天地里快乐驰骋。

  发展学校是每个人的责任

  年轻教师多,这是羊小的一大特点。青年教师干劲足,思路新,敢闯敢拼,但同时在教学经验等方面较老教师而言又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地建设青年教师队伍,成为转轨期间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巨大挑战。

  恰在此时,羊小被选为海淀区首批“中英合作发展项目”的实验校,正式纳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提升海淀区学校国际化水平项目”的试点校。

  “中英合作发展项目”,强调学校发展不是一个校长或几个行政人员的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社区、教师、学校共同的参与。

  郑云宏校长十分认同这一理念。担任校长后,她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强调教师的参与,并提出了“让每位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的管理思路。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了让教师迅速走上一条有效的专业成长之路,羊小竭尽全力提供机会让老师们经常与名师、专家对话。在多方奔走后,德高业精的特级教师来了,大学教授来了,教育行政学院的专家来了,区教科研室的教研员来了……他们亲临一线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用老师们的话说,名师、专家“不仅仅带来了专业知识、前瞻性的理念、宽广的视野,更带来了学者的魅力、学术的感化和大家的风范”。

  营造书香校园,用阅读丰富教师们的精神世界是羊小教师培养的又一得力举措。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2007年7月学校正式启动了教师阅读工程,被海淀区教委挂牌成为首批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为了创造有利于教师读书的文化条件,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特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建立“读书沙龙”、开展“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活动,以此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平台,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内化品质。

  如今,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假期开始读一本好书,买几本好书;给他人推荐一本好书,这是羊小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做的三件事。由此丰富的书籍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阅读丰富人的智慧。在羊小的老师们看来,不论哪类书籍的阅读,都是课堂教学的智力背景。

  与此同时,在校内,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基于一线教学需要的课题研究以及针对新教材、新教法开展的沙龙等,也都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郑校长深知,优秀的教学不是无源之水,好的课堂需要好的教研支撑。让团队教研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支撑点,这是羊小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保障。

  渐渐地,阻碍思想、智慧流通的墙通通被拆除:教师个体之间的墙消失了,学科之间的墙推倒了,学年组之间的墙也轰然倒塌。在实践过程中,生成了如语文组的“任思维飞扬,让灵性闪光”、数学组的“点线面体出巧思,加减乘除见韬略”、英语组的“灵智启心扉,慧眼览世界”、综合组“乐知天高地厚,明辨古今得失”、艺术组“邀山水对话,携音符共舞”等各具学科特色的教研组精神文化。

  “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和谐发展”,学校倡导的这一理念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再是乏味的教条,而是渗透到每位教师心里,切切实实地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学校竭尽全力为广大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另一方面,全体教职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奋斗、进取精神,同样为羊小的快速发展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徜徉在羊小,移步异景,那独具匠心的奥运花园、依架漫展的藤萝、记录着孩子们成长足迹的一张张照片,尤其是校园中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无一不将羊小装点得如诗如画。郑云宏校长说:“我更看好学校的未来。因为我们有多少位教职员工,就有多少颗心在关注这所学校的发展。”

  微风吹过,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羊小,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已经到来。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