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教师的美德就在于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可贵,体谅父母的心情,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善待别人,珍惜身边的人、事、物,珍爱地球上所有生命。三十五中的老师们都把“教心”当作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 ——张秀莲老师始终把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每一位学生都恪守“管到家,教到位,帮到底,送出门”的育人思想。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学生哪怕有点心理变化,她都会细心捕捉到,都能像知心朋友一样,及时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加以解决。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律、自信、自强的性格,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永不言败的信念。 ——在一次与学生的聊天中,细心的孙淑萍老师发现班里有许多学生与家长沟通困难,甚至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抵触心理。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孙老师及时召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旨在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唤起同学们的思考,唤醒学生心中的一份爱。她说:“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如今,抓住一切契机,通过班会、谈心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和理解的教育已成为孙老师每带一个新的班必做的事儿。 ——学生小晨(化名)是2001年9月进入三十五中的一个长期坐在轮椅上,行动极为不便的残疾孩子,但他十分好学,自强不息。这是李赤军当班主任以来遇到的第一例身体困难生。作为一个班的“大家长”,李老师不可能时刻跟随在小晨身边,于是他把对小晨的照顾作为对班里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3年里这些平常在家中多少有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小晨的任务,在互帮互助中,他们体验到了爱心、感动、真情,并逐步培养起爱的能力。 为了培养真正大写的“人”,学校还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德育的综合渗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模式。明确提出自我教育的“四自”精神: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理,是非自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了22年,活动基地60多个,几十支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街道、社区。2005年底,三十五中“志愿服务公交,树立文明行风”志愿服务活动被志愿者协会评为市级优秀志愿服务工作项目。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所有树叶都有相同的需要——阳光和雨露。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生活上的关爱。三十五中老师们在工作中践行着这一理念,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 力量源自团队 2007年1月,全国新课程说课比赛拉开了序幕,大赛云集了各地名师,竞争异常激烈。三十五中年轻的化学教师佟威在大赛中崭露头角,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一等奖。 成绩面前,佟威内心充满感激:“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三十五中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背后有很多老师在默默无闻地支持我。整个学校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团结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我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快速成长。” 罗斯福说过:“团队行动可以完成单个行动者永远也不敢奢望的事情。”团队的力量,足以让最普通的人做出最伟大的事情。三十五中教师们深谙此理。 高中数学教研组提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把注重“学”、加强“研”、落实“改”作为教研组建设目标;化学教研组提出了“整体优化结构,发扬团队精神”的教研组建设宗旨,以“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教研思路,把“备、讲、评、改”四个环节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语文教研组把学习过程总结为:读——丰富自我;思——提升自我;写——吐纳自我……三十五中的教师们,就这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团队的沃土之中,成长着,收获着。 就说高中化学教研组吧。他们遵照“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以青年教师群体素质的打造为核心,从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上格”提升、全体教师“合格”保证的三“格”要求入手,着力提高了教研组整体素质。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在专家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此外,注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专题研究、带题授课的形式,提高组内老师的教研能力,培养教研组的团队精神。2005年、2007年化学组先后承办了主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北京市初中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高中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等共12节研究课,为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展示了教研组近年来的校本教研的成果。他们也因此多次获得区里的表彰。 在三十五中,各个教研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什么灵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有什么困惑,大家能共同探究;有什么事情,大家能共同承担。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老师们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往往又会在各抒己见的争论过程中渐渐取得共识。可以想象,没有独立思考的风气,没有为真理而研究的求知精神,没有为教育理想而执著追寻的品质,哪里会有这样坦诚的争辩、坦率的驳难?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三十五中,正是得益于老师之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研讨,单数的“我”与复数的“我们”相遇相融,你的问题就变为我们的问题,我的观点化为你们的行动,他的方法就成了我们的借鉴……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们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外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挑着每个孩子的前程。”这是三十五中的朱建民校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以督促自己、督促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对教育事业充满使命感的校长,他本人的经历也颇为传奇。被教育界的专家称为“治校能手”的朱建民,自2000年起,在8年时间先后担任过4所学校的校长。“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学校的特点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找到学校工作的突破口,充分挖掘并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以此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朱建民校长如是说。 执掌三十五中的校长帅印后,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寻求学校的长足发展成为摆在朱建民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背景及充分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设施一流,并不等于一流的学校,只有质量一流,校风一流,管理一流,再加上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的学校发展观,并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是否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是否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以此为三十五中设计了一条优质教育的发展之道。 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朱建民校长认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就是为教师创造“乐业、敬业”的土壤,让他们在这片土壤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实践中,他一点一滴地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条件。他始终要求自己把教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关心教师疾苦、体察教师情绪放在第一位。 上任之初,细心的朱建民就针对全体教职员工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目前你感到什么是你最大的困难?”“你最期待校长帮你解决什么?”“三十五中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朱建民说,惦记着老师的事,能帮老师克服困难,能办的立刻办,办不了的创造条件慢慢办,真正办不了的给老师们作解释。 如今,教师子女入学入托的安排,教职工食堂伙食的改善,教师停车车位安排……这一幕幕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营造出浓浓的“家”的氛围,让教职工收获的是感动,分享的是快乐。人心齐了,心气顺了,归属感自然而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朱建民说,管理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尊重产生尊重,真心换得真心。如果教师们感受到校长尊重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以身作则。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能有所追求,有所理想——这是朱建民校长管理理念的真实写照。 徜徉于三十五中的校园,历史沧桑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色彩:那饱经沧桑的遵义楼,久经风雨却依然矗立,见证着学校的过往;创办者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雕像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似乎在诉说着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而“志成”二字的学校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积蓄起一股似欲喷薄而出的势头与力量,将三十五中人开拓向前的锐气尽展于眼前……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