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我们教学实验的效果得到了检验。1983年县小学毕业统考,我班语文成绩不仅名列全县第一,还高出全县语文平均分20分。我班的学生是赢在了能力上。那时,整个社会在抓纲治国,学校也在大抓教学质量,我的努力自然受到青睐。实验小学校长打报告要把我调到他们学校,母校校长则打报告要求把我提为教导主任。我留在了母校,做了教导主任还兼教一个班的语文。工作虽忙,但乐在其中。 1988年秋季,我调到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报到那天,教研室主任林博厚老师指着满满几架的书刊对我说:“你不是喜欢看书吗?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都读下来?”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用几年的工夫把它们都读完。 每天晚饭后,我都早早来到教研室。按专题浏览这些书刊,精读部分文章,并做摘录。我给自己拟定了几个专题,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堂教学艺术和考试命题等。然后先就一个专题,把一类书刊读完,再读另一类;先读近年的,再倒数着年份读更早的;读完一个专题,再读另一个专题。在阅读浏览旧书刊的同时,我更时时关注新的。就这样,一直到1994年,我用了6年的时间才读完1981年以来的几十种书刊。那几年,社会转型刚开始,是最为喧嚣浮躁的年代,多少人忙着赚钱,多少人忙着狂欢,而我每天晚上,孤身一人如坐枯禅般在教研室里读书,一直到深夜。 几年下来,我的语文教学理论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并且熟悉全套教科书的系统,做到基本熟悉每篇课文的教材教法,无论老师问起哪一课,哪一个作文练习,我一般都能给予释疑。 几年的广泛阅读,我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和课程知识,还完成了思维方式的嬗变,思考问题,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某个新理念、新教法,我会努力寻找学理依据。对新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我都要层层深入研究,并不断拓宽研究的基础。 跨越以往 我逐渐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思考课程层面的东西,比如,教科书知识系统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有没有可改善的地方?1999年初,人教社小语室的编辑到泉州调研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便记住了林润生这个名字,才有了我后来参加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修订的机遇。记得在那次座谈会上,我的发言重点是谈人教版教材的不足,比如,训练项目过多过密;学法指导的理想化;一些课文安排不合理,等等。在后来教材的修订中,我认为是问题的都得到了纠正,减少了训练项目,学法指导的安排不再是直线式的,更关注课文特点和训练项目的一致性。 我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教学思想层面思考语文教学。1999年发表的《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当时,我县有不少老师能顺口背诵出文中的语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之材。在这个前提下,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从而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文中所蕴含的顺应儿童天性教育的思想深得老师们的喜欢。 2000年~2002年,我五次到北京,参加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的大修订工作,有机会和人教社小语专家、各省来的老专家一起工作。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从善如流的精神,都在熏陶感染着我。 参加教材修订的经历,使我懂得了学术交流的意义。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和熟识的语文专家的情谊,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把握前沿研究课题;我学会了上网,在网上结识了一些极具悟性的校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的孜孜以求都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对语文的独有感悟都给我很大启迪。我还想办法向课文作者请教,求得他们的指导。在编写十二册《教师教学用书》时,我把《向往奥运》的教案寄给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征求他的意见,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信中说:“对于语言的教学,我以为是语文重要的一环,您亦强调了这一点,是很好的。但语言的激情还可以进一步阐发,而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比如,您在4中的第(4)引用的那段话,最后一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但用在这里为什么突出了感情色彩?它与上面一段话有时间的距离,为什么要这样跳跃?都是可以再讲得细一些的,或许对学生帮助更大。”他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一直牢记在心。 参加教材修订的经历,扩大了我的视野,使我进一步懂得规范的课题实验的意义。2001年,我开始在本县抓规范的课题实验研究,实验小学“小学生语文能力科学评价”、城关第三小学“小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课题在全国小语会通过立项,我参与其间,时刻关注课题的进展情况,帮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分享课题实验成果。 我借鉴“小学生语文能力科学评价”的实验成果,2003年撰写的《培育语文素养促进主动发展——六年制小学语文毕业复习与评价建议》一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时逢“非典”,很多学校放假,有网友在人教网发帖,建议小学毕业班学生把这篇文章作为在家复习的基本材料。 针对自由习作指导效率不高的问题,我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写作指导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于是完成论文《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受限性与指导策略》并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 参加教材修订的经历,使我提升了课程自觉,能自觉从课程论的视野观察教学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2003年,课改已经两年,成绩有目共睹,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种种不足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对此,我从课程论的角度做了深入的反思,《关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性思考》也得以发表。在这篇文章里,我针对课改实践中的误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要坚持大语文教育观,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要坚持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统一,防止二者的分离,特别是阅读目标与阅读策略的分离,写作目标与指导策略的分离等。这篇文章,有幸被北大中文论坛“语文教育”专栏收入“当前语文教育的几个官方文件”的文件夹中。 课程自觉促使我为课改尽一份责任,并且不为尊者讳。针对课改以来出现的各种加了定语的语文,比如“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诗意语文”、“儿童语文”、“心根语文”、“生活语文”,等等,我撰写了《洗尽铅华还本真——略论加定语的语文》,对各种加了定语的语文的现象进行解剖,并提醒老师们注意:“……事实上,无论是斯霞,还是霍懋征,无论是袁瑢,还是李吉林,无论是靳家彦,还是贾志敏,他们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深入的大量的实践,才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那些主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经得住检验的。而那些主张并没有什么定语限制。即便是情境教学,也不是变成‘情境语文’,即便是‘导读法’,也只是限定在一个教学模式上。因此,我们的教师真应当虚心学习前辈的治学精神……洗尽铅华始见真,去掉语文身上的各款定语,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语文就是语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并以语文为前提,研究语文教学的智慧、诗意、策略、方法。” 教师的专业成长,犹如爬山,每走一段路都会看到不同的美景,只要奋力攀登,用心体会,即使不能爬到山顶,也会时时有收获的欢欣! 淡泊名利 1994年,我评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同年参评小中高,年底教育局还推荐我参评“县优秀拔尖人才”。一年之间,名利双收。正当我多少有些陶醉的时候,有人问我,“今后你还要评什么啊?”一句话使我如梦初醒。我不能再去追求“评什么”,应该专务于我喜欢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来,我不就是从语文教学中找到快乐了吗?此后不久,我读到一首外国《七十抒怀》的小诗,“我不与人争,输赢皆不值,我以我手烘我手,火灭了,我起身就走”,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更使我如醍醐灌顶,一直勉励我远离名利之累。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几次谢绝领导的好意,不再参评什么“优秀”、“先进”。工作40年,除了特级教师称号,我最高荣誉是1985年评的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0年参加人教版教材修订以后,邀我编写教辅的单位也多了起来,我也是一一谢绝。 淡泊名利,不仅使自己多了几分做学问的专注,更多了几分做人的从容和淡定。“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少了名利之心,在培养新人、宣传新人方面也就少了利己的考虑。发现有教研潜质的老师,我会主动交往,和他们共同探讨。比如,1998年,我发现一个青年教师悟性奇高,也很勤奋,就鼓励他参加全国小语会举办的年会论文评选,并帮他选题、寻找参考资料,使他终得施展才华,一举夺得大奖。我还撰文发在我县的《初教简报》上,赞扬他“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钻研精神,使他在我县一夜成名。2002年,《福建教育》杂志以《秋天里的春天——一份来自茶乡安溪的教育报告》报道我县小学教科研的事迹,记者的初稿在“特级教师带出特级教师”的板块中有段话:“在林老师的扶持下,李老师功力大进,成果迭出,今年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编辑部发来电子文稿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用“小学教研室老师”替换“林老师”,并补上“青出于蓝”的字眼。编辑部尊重我的意见。其时,我还是副校长兼教研室主任,通过权威媒体记者的笔白纸黑字评价一个青年教师超过自己,超过教研室,即便是事实,也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就来自对名利的淡泊和做人的从容与淡定。 公道自在人心。2006年,我校叶志安校长从福州培训回来,说外地校长称“安溪有两宝,铁观音和林润生”。虽然我不敢承受如此崇高的美誉,却感到莫大的安慰。《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向我约稿,我自知不是名师,但教师的天性使我乐于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大家分享。假如我的人生经验能如铁观音一样得到大家的喜欢,那是给我的最大回报。 作者简介:林润生现为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从事小学教学点、山村完小、乡镇中心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40年,发表教学论文80多篇,曾参加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大修订工作。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