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基础教育:30年的回顾与思考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大变革,也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教育前行的方向更明确,脚步更坚定。本刊特约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撰文,他作为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从一位基层教育管理者的视角,梳理3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轮廓和脉络。文章中对一些教育政策和现象的分析思考,主要以北京市为例。即便只是一家之言,读来也颇耐人寻味;即便主要以一个地区教育改革发展为分析对象,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基础教育:30年的回顾与思考

  ● 王晋堂

  新中国的教育,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66年17年,这一阶段在“文革”中被称为“17年修正主义黑线”,是“资产阶级统治教育的17年”;第二阶段是1966年~1976年,“文革”10年;第三阶段是1978年~2008年,改革开放的30年,当然,之间还有1977年,算是一个过渡年。本文将要讨论的是这第三阶段,改革开放30年;讨论的对象,是基础教育。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以教师、校长等不同身份亲历了这30年的过程。然而囿于见闻和水平,这只能是个人的一孔之见,就教于各位方家。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7年,教育:拨乱反正,百废待兴;1988年~2006年,教育:站在市场门口;2006年~2008年,教育:从均衡走向公平。

  第一阶段:拨乱反正,百废待兴

  一、推翻“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与恢复高考。

  “文革”中,对于教育著名的“两个估计”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结论。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关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问题”的重要谈话,彻底否定了“两个估计”,解除了此前一直束缚着教育战线的桎梏。这是拨乱反正的标志。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应该从1977年恢复高考谈起。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被关闭了10多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新生27.3万人,录取比例非常低。“知识改变命运”,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更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的“拐点”。这次高考,还结束了高校招生的“阶级路线”。对于涉及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对于招生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具体指出:“主要抓两条,第一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高考的恢复,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的学习热潮,社会青年“补习热”、“自学热”非常感人。青年人纷纷涌进成人补习学校、社会“自修大学”以及之后的广播电视大学,一些报刊的知识专刊自学栏目炙手可热(比如《中国青年报》“自学之友”专栏等)。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热潮在那一阶段也十分突出——补学历、听讲座、钻研教材教法、开展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在“文革”中“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教师的积极性得到空前解放。提高教育质量出现一派可喜的气象。

  二、恢复重点中小学制度与发展职业高中。

  在这一阶段,还有几件重要和值得大书一笔的事。一件是1979年~1980年恢复重点中小学制度;第二件是从1980年开始,大办职业高中;第三件是1983年9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四件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1979年~1980年恢复重点中小学制度应该大书一笔。不仅因为这是此阶段基础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而且牵涉到后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

  应该说,恢复重点中小学制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一个部分。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当年8月5日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有人谈到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的问题时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水平比较高的,叫做重点,重点大学、中学、小学。但是不等于非重点学校就不出人才。重点大学应当主要从重点中学招收学生。这样解决教师缺乏问题比较容易一些。”1977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从现在起开始办重点中学,过了五年,教学质量就可转好。10年后,重点小学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这样,研究人才的来源才有保证。”为了追回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的时间,邓小平提出“两条腿走路”、办重点大中小学校。这在拨乱反正初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文革”中停滞了的中小学重点学校被重新确认,又恢复发展起来了。

  这一阶段,职业高中蓬勃发展起来。据1985年的数字,北京市当年有中专(中等专业学校)81所、中技(中等技工学校)160所,而职业高中已兴办200所;与中专、中技一起算,学校数已占45%,招生人数占48%,在校生占42.7%,职业高中已跻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鼎足之势形成的“三驾马车”。职业高中的活力,源于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应了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亟待改革的需要。它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中等技术人才,也为那时为数众多(当时高考升学率还很低,比如1979年北京市的升学率只有5%)的“升学无指望、就业无专长”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途径,也使一些因为高考升学率低而面临困境的普通中学获得了新的生机。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入学人数之比为1∶1,甚至还高(简称职普分流)。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个优势发展到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结束。此时职业高中之上又有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但是,由于高职一般只相当于大专,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而整个社会追求高学历的时候,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已经风光不再。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