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为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为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写在北京教育学院复院30年之际

  ●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马宪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所以校长、教师培训为主业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北京教育学院经历了半个世纪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特别是复院30年来,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应和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节拍,北京教育学院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积极应对,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改革开放之初,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

  1976年,10年动乱结束,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改革开放方针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中小学全面复课。

  为迎接全面复课,北京市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进行了积极的努力。由于师范院校在“文革”十年中没向基础教育输送过毕业生,各中小学校存在明显的教师断档现象。为完成复课任务,许多学校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政策,招聘了相当一部分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刚刚复院的北京教育学院积极应对。自1978年起,学院采取以不脱产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形式,开展高师专科培训等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这种与中小学需求相吻合的学历培训形式像及时雨,不断向中小学输送新鲜血液,解决了中小学合格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保证了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自1982年起,面对部分获得专科学历的教师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状况,北京教育学院适时提高培训层次,开设专科升本科的专业,开展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

  30年来,北京教育学院为北京市中小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培养专科毕业生45000余人,约占中小学教师的35%,本科毕业生20000人,约占中小学教师的15%;同时参与组织小学教育大专自学考试工作,15000名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考试的方式获得了大学专科文凭,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出孙维刚、梁捷、蔡福全等一批名优教师。

  二、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北京市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广大群众呼吁高水平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面临严峻挑战,教师成为决定北京市基础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普九”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经过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认识到,仅仅通过学历补偿教育,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知识补充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探索一条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89年,原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技干部局联合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此为开端,北京教育学院以“终身教育”理论为基础,认真学习先进国家的教师培训经验,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规划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提高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为主的中小学干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为提高针对性,北京教育学院开发了800余门继续教育课程,确定了“按需设课、按需施教”的教师继续教育方针。从1998年暑假开始,学院精选继续教育主干课程,由中学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培训,直接听课的教师近两万人次。从1997年底至2000年9月,按照北京市教委“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了市级骨干教师和部分教研员的培训任务,培养出一批跨世纪的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许多学员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兵、教书育人的模范。

  北京教育学院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开创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培训模式,遵循“高层次的学员、高水平的师资、高质量的成果、高要求的管理”的办班原则,先后举办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中学党支部书记高级研修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提高北京市中小学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作出了贡献。此外,通过研究性学习、考察调研、挂职锻炼、名师导学、校本研修等方式,北京教育学院还为部分45岁以下、学历达标、岗训合格的中小学校级干部开办了教育管理研修班,有效提高了这部分骨干校长的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北京教育学院尝试通过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培训,拓展培训成果。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教育学院启动现代化传播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一方面在演播室通过“空中课堂”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录制培训光盘,送到各区、县中小学教师手中,同时组织了多个学科的教师参与“中小学课堂在线”答疑工作。

  “十五”期间,北京教育学院采用全员网络培训的模式,开展两门公共必修课的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成效显著。在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过程中,学院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能力。

  自“普九”开始的二十多年间,北京教育学院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开展中小学干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满足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规模扩大、质量稳定的需要,推动了北京市中小学干部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贡献。

  三、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迎接新课程改革挑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各学科全新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强烈渴望通过教师培训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原有的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北京教育学院的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思考,制订培训计划、设计课程内容、编写培训教材,在北京市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组织开展了多个学科的课程改革适应性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自2002年起,北京教育学院全面启动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与培训”项目,北京教育学院11个学科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系统指导,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知识与工作方式进行诊断,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展问题研究,并由一线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配合指导本校教师,在学校内部组成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被动适应课改的局面,通过亲自投身课改、研究课改,中小学教师透彻地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谛,课堂教学因此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除此之外,北京教育学院还积极参与部分课改新学科的建设。通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实验、科研、本科专业建设“五位一体”的实践,学院为北京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使“科学”学科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从2001年的1人,增加到2007年的10人,市骨干教师从40人增加到60人。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