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法:用思想和心灵读书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主两翼”的“主题阅读”课程体系。“一主”,就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两翼”,一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语文主题阅读》,每单元8篇文章;二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题式·经典诵读》,每单元10首诗歌。这一课程体系,为开展主题阅读提供了教材保证。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教学法,即“批注式阅读”和“主题式诵读”。 方法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催生了“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体系。上述案例2就是典型的“单元主题教学”法教学流程。下面着重谈谈“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学法。 学《新语文主题阅读》时,主要用“批注法”;学《主题式·经典诵读》时,主要用“诵读法”。 “批注阅读”是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这一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康熙皇帝从不把自己看过的书送给别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书上做了记录。毛泽东读过的《二十四史》批注得密密麻麻。这种读书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每个人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书,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也都自觉不自觉地画上了一些记号,或者发一通议论,批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了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可能会有人说,教材都学不完,怎么去阅读课外的内容呀?还学什么批注阅读!语文课时是有限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既把教材内容教好,又能有质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主题阅读”的回答是:没有“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没有课外阅读的高效。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 实现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要具备4个要素:一是阅读素材;二是阅读环境;三是阅读的主题;四是阅读的方法。前两个要素可以是多元的、多变的、不同的,而后两个要素是稳定的、贯穿始终的。具体说,就是无论我们读哪些内容,读哪本书,采用什么样的课型,组织什么样的阅读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总比毫无目的的泛读要好,而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总比一掠而过好。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过程,是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比如学生在自读《大禹治水》、《虎门销烟》时,也许没有能力批注出准确的主题,也许还不能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概括出历史英雄怎样伟大,但是学生在自己的圈圈点点中,欣赏崇敬大禹、林则徐这样的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阅读的初步意义就实现了。如果我们能及时由这两篇课文,引导儿童去读整本的《历史名人故事》、《林则徐传记》,那么学生就会受到更多崇高人格的激励、熏陶,并学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