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把经典“吞”到肚子里 运用主题式经典诵读,首先是由内容决定的:一是选文经典,注重了教育与文化的共生。在选编《主题式·经典诵读》时,我们努力选入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学生在童年时期若能把它们背诵下来,将终生受益。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全是诗词、韵文,这些诗文语言精炼,朗朗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美,为儿童所喜闻乐见,适合诵读。 诵读和一般阅读不同。诵读是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这个过程,是一个“阅读——思考——表达”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吸收——转化——输出”的信息传导过程,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让主题的情感融入学生的血液,塑造学生的心灵;是让主题的精神浸入学生的骨髓,树立起学生的精神生命。用“诵读”学习语言,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并赋予它新的生命。 在“主题式经典诵读”中,我们主要采用3种方式:一是先诵读后反刍的“鲸吞诵读法”,即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经典,背诵下来,“吞下去”,高效积累,如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二是先理解再诵读的“蚕食诵读法”。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篇目,值得慢慢品味、咀嚼、体味、感悟,是一种欣赏性诵读。如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三是“鸟鸣诵读法”,即围绕一个主题,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主选择读哪些篇目,留给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进行散文式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个性化阅读。其过程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三种类型的诵读方法,适用不同的文本,让学生诵出精神,诵出情感,诵出语言的魅力。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鸟鸣诵读法”。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我首先告诉学生,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我们从他的诗中,就能感受到他伟人的风采。然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毛泽东诗词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教材里有《七律·长征》,有的说《新语文主题阅读》上有《沁园春·雪》,有的说会背诵教材后面“日积月累”中的《卜算子·咏梅》……于是我说:“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叫《开国大典》,你选一篇在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毛泽东写的诗词,把它背下来。” 结果,全班48名学生选了32首。每人诵读一首诗,当然非常容易,一天就完成了诵读任务。在晨读课上,学生们像小鸟一样,欣喜地报读自己的那首诗。就这样,一个晨读,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朗诵一次,经过三五天的时间,当每个同学都朗诵得自然流畅、感情充沛时,我提出新的要求:查找自己朗诵的那首诗是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让他们在小组中再次“鸣叫”(汇报)。听的学生像老师那样,为“鸣叫”的学生指出优缺点,并选出代表,到班级前边“鸣叫”。就这样你说我说抢着说,你背我背比着背,有时两个同学背的诗是同一首,为了表现自己,有的同学把这一时期的党史和毛泽东的作战计划都拿到课堂上来说。经过10个晨读,10节语文课,结果不是每个学生只学会一首诗词,几乎每个学生都学会了32首诗词。 于是再用2课时,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凡人的情怀。我先告诉学生,伟大领袖毛泽东有个小名叫“石三伢子”。这个“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就能把“百家姓”背下来。我还告诉学生,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他看戏(《白蛇传》)的时候,曾经拍案而起;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后,他和所有父亲一样,内心充满了痛苦……结果一节课学生就把教材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读完了(读不完的回家继续读),同时还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生喜欢游泳》等。第二天,在汇报时,好多学生都讲到了《韶山出了个毛泽东》中的毛泽东和白胡子老头顶嘴、讲道理的故事。学生们都感觉到了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也是个凡人,甚至和自己有一样的地方。 最后再用2课时,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结合《开国大典》思考,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如果有兴趣可写一个小短评。 无论采用哪一种诵读课型,都要强调掌握朗诵的方法,感悟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字斟句酌、字正腔圆的诵读中“心领神会,寓情于声”,感悟主题的灵动性与情感性。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