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研员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 刘合荣

  当前,学校层面的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步伐正在加快,而现有的与课程科目相匹配的教研工作机制却明显滞后。上世纪末以来,相关呼吁和激烈讨论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些行动上的积极响应。

  教研转型的关键在于教研员专业化

  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研室急于摆脱困境,想在短期内抓几件大事,给上级和自己一个交代,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值得肯定。但是,教研室转型或者振兴,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靠几件突击性的工作无济于事,只有卧薪尝胆和十年磨一剑的战略思维才能解决一些实质问题。

  这个战略思维的关键在于抓教研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教研员专业化进程,而教研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要提升其基本素养。以往,我们对教研员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外乎是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躬行于教学实践的态度、教学工作经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这些是依据经验提出来的。

  而今,教育事业发展了,教育过程的理性含量提高了,对教研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既要强调继承基本的成分,更要强调时代特征,强调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展开自我反思:对于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和系统工程,教研队伍的整体领悟水平到底如何?这个要求远远高于以往时代“吃透某学科教材教法”的要求,也高于领悟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设计、教学模式更新改造、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材使用和素材处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教学反思,对于学生的厌学苦学、学习方式和策略、心理困惑、生涯定向等问题,我们的教研队伍是否都深切关注和思考过?!

  显然,能不能站到时代的高度,一方面与我们追求的工作目标或眼界高低有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学习态度的优劣和使命感的强弱。这些要求一目了然地摆在那里,但是经常被熟视无睹。

  曾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其教育科学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对于在课堂上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作为“教师的教师”的教研员来说,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是否有资格开口指导别人的关键。

  一个缺乏教育科学素养的教研员,难以运用、检验、提升和建构教育理论,既不能为教育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又不能利用理论去解释和透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一个知识观和课程观落后的教研员,或者一个对教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没有领悟的教研员,绝对不会引导教师去关心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如果一名教研员对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之间的相互支撑、渗透与融合的关系缺乏认识,他就不会认识到中小学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在目标和任务上是相通的,就不能理解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来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研员就不会关注数学、品德、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更不会提炼出各门课程在协调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共同要素和共通原理。

  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教研员应该具有的比较理想的专业素质结构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专业结构,让教育科学素养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中枢制导作用,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统统归附于教育专业。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改造,使其转变成为一支视野开阔、学术层次较高、能够胜任新时期教研工作转型要求的专业队伍。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