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儿童是全部的秘密”——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真人教育”扫描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她说,有了对孩子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她的关注点和关注对象就有了重点。孩子思想上有什么动态,她也能及时捕捉到,并适时引导,这样孩子可以“慢慢靠近你的教学”。

  班里有个孩子特别好动,坐不住。刚接班的时候,上课你一背过身,他马上就离开座位。对这样的孩子课堂上要关注得多一些。平时作业也要及时反馈,经常鼓励他。其实教学是和班主任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我和副班主任,一位体育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小孩体育特别好。我和副班主任配合,有意培养他。从喊口令开始,增强他的荣誉感,慢慢地让他做了体育委员。当能够把老师的话听进去的时候,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归拢一些,这也是帮助他养成倾听的习惯。这个学期孩子的进步已经很大了,课堂上还能积极举手发言。虽然基础差一些,但是我也会有意地抛给他一些问题,成功后,就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课堂上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也需要老师注意观察,祝老师的做法是“当孩子们在写字的时候,我会一个个去看,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我就会表扬,如果孩子笔画不端正,我会对他说,如果你把这一笔写端正就非常漂亮了,我关注着孩子们的每个点滴变化。”

  “有一次思思在回答问题时有点啰唆,抓不住重点,表情极不自然,我想她是紧张了,于是我故意把问题重问一遍,让她多一次机会,这回明显好多了,孩子体态自然了,看得出她有了进步。”祝老师说。

  根据儿童学习状态的改变不断调整教学的策略。能够做到这一点,课堂怎能不充满生机?

  把儿童学习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是“真实课堂”的第二条原则。光谷一小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发展在小学阶段是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前面学习的巩固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延续。

  拿高年级语文来说,课堂不光是只注意一本书的教学,还要注意到与低段,甚至是与初中学习内容的衔接。三四年级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帮助,初中的语文学习要上一个什么样的台阶,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只有具备这种课程意识,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真实课堂”的第三条原则是“好的教学诞生于师生情感交融之处”。这意味着课堂里教师情感是与儿童贴近的,能够给儿童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王秀枝老师教数学,不当班主任。可她认为班主任的工作不一定要由班主任做。“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位老师都担负着教育的责任”。

  虽然不做班主任,可是学生们还是很喜欢她。她总说,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在课堂之外奠定的,许多看似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对课堂教学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观察到有的老师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误区:觉得我就是要狠,要让小孩怕我,我才能镇住他们。可他们不知道,专制必然使学生和你的心灵隔离,与真话绝缘。”

  道不远人。缺乏民主氛围、与学生情感疏远的课堂,断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

  “‘真人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搞教学出身的贺清文格外看重对课堂文化的建设,他憧憬着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的课堂都能够尊重儿童,为儿童思维与人格的发展而教。”

  把创造的足迹留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

  建校五年,研究儿童、研究课堂已在光谷一小蔚然成风,老师们与儿童一起分享和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然而在几年前,这种情景是无法想象的。

  刚建校那会儿光谷一小在武汉市默默无闻,安静地偏东一隅,老师们走出去没有自信,教学底气也不足。

  情况开始改变,是在贺清文上任后。

  他来的头一年,便组织了全校性的课堂研究活动:“听常规、找特色”。谈起初衷,贺清文说“因为常规课是原生态的,是最真实的,隐藏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对优点加以放大,缺点加以改正,稍加磨砺便有可能成就教师的教学特色。”

  这是对优秀意识的培养,是不甘于平凡的教学“求真”精神。一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课开始有模有样了。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老师看到了自己的教学优势,上课有了底气,自信心也自然增强了。

  紧接着第二年,“听常规、促实效”。轮到第三年,又提出了“听常规、找规律”。

  连续三年,不断升级的课堂研究活动最终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三年间,光谷一小的许多老师在区、市、省一级的赛课中进入一等奖的行列,各学科都有一批优质课脱颖而出。

  “常规系列是为了让真实课堂有规范。真是什么,就是规律,只有把握住教学的基本规范,遵循教与学的规律,课堂才能够站得住脚。”副校长王萍解读道。

  如果说“听常规”系列为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同课研究、现场教学反思、每年一度的“求真杯”赛课等活动,则是在为教师成长搭建攀爬的台阶,为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丰富的“舞台”。

  在学校集体教研活动之外,有一种教研形式更为引人注目。

  那便是具有光谷一小特色的“草根研究”。

  贺清文始终认为,“真人教育”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

  因此他跟老师们说,“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创造的足迹留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草根研究正是学校“真人教育”留给老师们创造发挥的空间,对于一所年轻的学校而言,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草根精神。

  “草根精神实际上是求真、求实的研究精神。”王萍说。

  在组织形式上,它不严密,以年段为基础,自发选择主题进行团队研究、互助合作。在精神气质上,它与“真人”思想一脉相承,研究的问题都来源于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是教学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光谷一小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草根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以研究儿童为中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往的研究,教师可能只是凭主观去想象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而光谷一小的“草根研究”提出:要从儿童学习的真实情状中找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以切实地改变教学。

  二年级语文团队解决识字方法的研究就是很好的证明。

  一二年级处于大量识字的关键阶段,前前后后有20多种识字方法,哪些方法是孩子们用得多的?哪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尽管过去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是对于这种基础性研究,好像都不屑去做。”王萍说。这也正是课题有着巨大价值的地方。

  “当时根本也谈不上研究,也就是琢磨,看看能不能使教学真正做到事半功倍。”这一“琢磨”就是半年。先是到课堂里广泛收集独特的识字方法,然后在年级组里一起梳理、总结、筛选,再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拓展到生活中大量识字。二年级组一共6个老师,算一算,每节课有10~15个要求会认的字,再加上10个左右要学会的字,工作量非常大。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打“退堂鼓”的,可老师们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课堂确实发生了改变。

  半年下来,二年级团队总结出了六七条孩子们喜欢、实用的方法。不但孩子们受益,老师们也长进不少。他们为此对草根研究“刮目相看”。

  如果说二年级的识字研究只是“琢磨”的话,那么高年级段的作文教学则是大张旗鼓的“研究”。

  研究的源起是这样的——每到辅导学生作文竞赛的时候,老师们都头疼。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总是停滞不前。按理说,五六年级学生应该在三四年级“篇”的概念基础上,能够对自己的文章升华、提升,使文章不仅有“事”,还能够“抒真情”,甚至有独立的见解。可是多数孩子的作文只是在原地“打转转”,高年级的作文并没有显出与三四年级作文的区别来。

  以往总是听老师不停地抱怨——抱怨学生,抱怨考题,但从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更没人想过改变。这一次,光谷一小五年级语文团队决心攀登这座“高峰”。

  老师们从原因入手,仔细分析了儿童作文心理和写作的机制,他们发现“孩子写文章考虑更多的是技法、章法上的内容,没有真实的情感。言为心声,始终处于理性状态下写文章,这样是无法提升的。”怎么“治疗”?

  老师们的办法可多了。这不,运动会刚一开完,老师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赶快写,就写一段话。结果这一次孩子们都写得很鲜活。“你能想象吗?这是三(6)班的一群小鹿在斑马线上飞驰。”这是平常作文里看不到的句子。

  老师们反思:如果隔一段时间来写,恐怕就没有内容了,趁热打铁为什么写得好呢?因为有感觉,更重要的是有了生活。

  有了生活内容,作文是不会在原地“打转转”的。

  不仅如此,为了跨越写作中情感升华的“峡谷”,五年级老师们还想出了“绝招”,他们不再要求孩子们重新去写三四年级曾经写过的《那一次,我很开心》、《那一次,我哭了》等习作,他们认为那样做太枯燥乏味了,而是让孩子们把三年级的作文本拿来,在原作文的基础上加工、升华。有了对照,便有了针对性,效果十分明显。

  另外,老师们还察觉到,儿童写作总停留在叙述过程的完整性和语言神态细节的加入上,至于这些细节描写到底是为了什么,文章要传达给别人什么思想,孩子们并不是很明晰。就这个话题,四年级组的老师们有过好几次认真详细的研讨。

  王萍说:“这些研究都是教学中很实在的问题,是每天课堂上都在发生,每节课都试图解决的问题。”

  草根研究的特点就是当你扎根下去,你便无法忽视自己的存在了。它的根系深深埋入教学的土壤里,“并不指望对教和学两个方面产生根本的改变,但是要对教与学的过程产生影响,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光谷一小的“草根精神”,正因为老师们的信念而生根发芽,结出了“平实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感觉始终回荡在课堂,萦绕在身边。”

  建校五年间,光谷一小由最初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一张区域教育的“名片”。一路上,老师们与儿童相伴,走向了教育人生更为开阔的地方。

  他们始终坚信:有儿童的地方便有童心、童真、童趣,有儿童的地方便会诞生真实、真情、真诚。

  “照这样的发展势头,光谷一小的明天是可以期待的。”贺清文踌躇满志。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