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儿童的表情与教育的完整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儿童的表情与教育的完整

  ● 江苏省教科院 成尚荣

  儿童的表情来自心灵深处。

  很多时候,由成人主宰的教育,关注了儿童的一部分表情,如笑容、认真和安静,却忽略了儿童的另一些表情:坚强、勇敢和感恩。失去完整性的儿童表情,隐喻着教育世界的不完整。

  教育,就是要从儿童的表情中寻找自己的表情——教育的精神品格、价值理想和永远的儿童意义,以及教育的完整和完整的教育。

  快乐幸福与坚强、勇敢、感恩:一个完整的儿童世界

  儿童的表情,曾经是紧张、不安和痛苦的。

  由于不恰当的过高期望和沉重负担,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在紧张、不安和痛苦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造成了“童年恐慌”(孙云晓、赵霞,《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5日)。成人们的基本逻辑是“孩子如果有了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这种把幸福向后推延的实质就是扼杀儿童的幸福,取消儿童的幸福。

  儿童是一种缪斯性存在,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童话世界,而诗与童话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从此,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的,童年生活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儿童的表情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儿童的未来才应该是快乐幸福的”的观念,开始转变为“儿童的现在、儿童的当下就应该是快乐与幸福的”。

  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童年恐慌”有没有其他的内涵和意旨?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应该是:除了缺少快乐、幸福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缺失,也会造成“童年恐慌”呢?其实,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是:快乐、幸福的完整含义究竟是什么?进而的命题是:儿童世界的完整性与儿童表情的完整性如何理解。

  一、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儿童世界也是由一百组成的。

  瑞吉欧,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杰斯?布鲁纳参观瑞吉欧的幼儿园后,由衷赞叹,说瑞吉欧的幼儿教育“是我见过中最为优秀的”,并把它称为“一个小城的奇迹”。奇迹就在于他们对儿童的认识与发现。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齐认为,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同样,儿童也是一个由一百组成的世界: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游戏、一百种说话的方式,等等,当然也有一百种表情。

  但成人常常告诉儿童一百种并不存在。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成人从儿童世界里偷走了九十九种,比如,儿童的快乐与幸福。结果,爱、惊奇与快乐只属于春节和圣诞节。不过,我认为,成人们还偷走了儿童的坚强与勇敢。结果,坚强、勇敢与感恩,只属于课文和造句作业。这样的儿童世界是不完整的,儿童的表情也是不完整的。

  与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世界也是一个价值丰富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既有欢声笑语,也有哭泣痛苦,又从哭泣痛苦走向快乐幸福。这一过程正是孩子们理解和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事实证明,快乐幸福总是有困难、挫折相随,因而必然要有坚强勇敢伴行;一个不经受困难挫折考验的孩子,不可能真正体味到快乐幸福,一个缺少坚强勇敢品质与精神的孩子,人格可能不完善、不健全。

  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孩子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坚强与勇敢的表情。当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幸存师生见到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五年级女生黄思雨时,所有人都失声痛哭:小姑娘左小腿以下的部分,活活不见了!“不哭嘛,不就是一条腿。好多人命都没了。”黄思雨居然这样安慰大家——尽管这位学校舞蹈队队员再也不能用双脚去跳舞了。直到两天后被直升机救出,人们从没见她掉过一滴泪。

  坚强,这个只偶尔在少先队队歌声里听到,在学生的造句里看到的表情,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了儿童的脸上,出乎成人的意料。坚强表情中,是儿童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真切理解,更是儿童生命历程走向成熟的表征。

  当然,在教育中,我们不是要刻意地给孩子们制造困难、挫折和痛苦,更不是期盼一些天灾,但生活本身就是由快乐幸福与困难、挫折、痛苦编织而成的。真的,儿童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我们既不能从他们的世界里偷走快乐幸福,也不能偷走面对困难、痛苦时应有的坚强与勇敢。应让坚强、勇敢在“一百”中占有应有的地位,这就是儿童世界的完整性,就是完整的儿童表情。

  二、坚强、勇敢的表情是价值认同的标示器,也是快乐和幸福的钢铁般的内核。

  坚强、勇敢的表情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甚至是人的行为最本质的表现,它总是与价值认同联系在一起。儿童生活在价值世界里,每日每时,总会与各种现象、各种人物相遇,而各种现象的背后躲藏着各种价值观,各种人物也总是持不同的价值观面对着儿童。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灾难突至,面对亲人和老师同学的离去,是痛苦、绝望,还是挺住、拯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生与死意义的判断,说到底是一种价值选择。

  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二学生冯翰文与同学一道被埋在废墟里,一些同学开始离去。大家的哭声变成了小声的抽泣,最后一片沉寂,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所有人。“我们难道要死了吗?不!”冯翰文大声喊道,“我不会死!我们都不会死!”剩下的同学响应道:“是的,我们不会死!”

  此时,勇敢与坚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支撑起一个人的脊梁,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勇敢与坚强的背后,是真情、善良和仁爱。余友富,汶川县漩口中学的学生,父母要带他往安全地带转移,他拒绝了:“是同学们把我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我不能抛下他们!”“我已经死过一回了,还怕什么?”接着,他和其他男生冒着余震引发二次垮塌的危险,冲进废墟,把两名同学救了出来。

  废墟里的歌声、读书声,对同学的呼喊声、鼓励声,以及对救援者的感谢声,无不生动地说明,灾区的孩子们选择了坚强、勇敢,选择了乐观的期待,选择了对亲人、对老师、对解放军的信任,进而形成信念,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孩子们的坚强勇敢,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灵深处萌发生长,标示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祖国的和平崛起给予孩子们以理想引领和精神鼓舞。往深处说,儿童的这种表情就是中华民族的表情。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需要这种表情。

  其实,快乐与幸福并不排斥坚强与勇敢。在最为一般性的意义上,幸福是指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生活状态的主观心境与内心感受。显然,快乐、幸福与坚强、勇敢,包括感恩都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都是一种良好的“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也包括对痛苦的免除,对痛苦的免除则是坚强、勇敢的表现。因此,在本质上,快乐幸福应该内在地包含坚强、勇敢,坚强、勇敢就是另一种快乐幸福,更是快乐幸福的钢铁般的内核。那种把坚强、勇敢,包括感恩,排除在快乐幸福之外的观念是对快乐幸福的误读,是对儿童世界的误解。具有钢铁般内核的快乐幸福才经得起考验,孩子们需要这种坚强、勇敢、感恩的幸福表情。

  三、坚强、勇敢、感恩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儿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儿童还需要“可能生活”。“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可能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是人类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那么就是一种可能生活”(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