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三

  编者按 与创新相伴随的,是独立之思考、自由之表达。

  然而,目前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分数为“砖瓦”,砌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学生的发散思维被禁锢,批判精神被压制,对创造的美无从体会——这正是学校成为孤立的“象牙塔”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鼓励创造、容许创新的评价体系,它应该体现出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在创新的过程中,谁都不代表真理。独立和自由,与权威和标准之间,我们应该作出恰当的选择。

  天津教科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已十多年。他有两点建议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美感,二是在考试中增加创新力的测试,给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是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三。

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

——以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创新人才的创生 

  培养创新人才,不能不提及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大体说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学评价和升学评价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导向作用:培养跟着评价走。实际上,现实的人才培养是被动地被评价牵着走的。评价的这种导向作用并不是消极的、负面的,关键在于评价及其体系的性质。科学的评价体系给人才培养以正确的导向;关注创新的评价体系则把人才培养引向重视创新人才的方向。

  诊断作用:人才培养的评价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价,我们能够检测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薄弱之处,甚至错误,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

  反馈调节:通过评价,了解人才培养工作的状况,包括成功与失败,从而使人才培养主体有反馈的信息和调节的依据。

  评价不是与知识的简单挂钩

  现实的评价体系是否适合于人才培养,特别是适合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呢?认真检查一下我国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并不断改进的评价体系,有好的部分,对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按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不能不承认,现行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现行的评价体系以学科知识考试为中心,以单一的分数为衡量标准,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片面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改革现行的教学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决不能采取单一的分数标准去衡量。但这种不足至今没有得到纠正,从而造成片面的教育教学,也就造成了片面的人才培养。

  第二,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评价考试与学科教学内容的联系过于直接、紧密,甚至合二为一,形成考评什么,就教学什么,怎么考评,就怎么教学的局面。这虽然有助于通过考评来强化和引导教育教学,但也导致“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现象的产生,这种教育教学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内容而进行,应该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应该是多种形式和方法的,不是简单挂钩,应该更多地与教育教学内容所转化而成的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相联系,与教育教学活动所强调的操作、实践能力相联系,这样的评价,才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考评结合的全面与平均,对个性与特长重视不够。古今中外,许多典型的人才案例表明,真正有发展前途的人才不一定门门课都能考100分,他们甚至会在一些科目上不及格。对这些学生,如果按照平均分的标准去全面要求和选择,就可能把他们排除在人才之外。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对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正确识别;一旦判断出其在优势科目上的创新潜能,就不拘一格地加以选择、培养和任用。

  第四,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视以已有知识为主的认知考试,问题和答案都是已有知识的组合,不能挑战和衡量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水平。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固然要以已有的知识为考评内容,但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因为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对答,不能形成真正高水平的挑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这种评价的开放空间很小,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很少。对此,国外许多评价研究,除了采用已有知识的考试外,还提供了许多与已有知识关系不直接,但想象、创造空间很大的测验,如“图形拼组”、“图形添创”等方式,研究成果有的已应用于人才选拔工作中。这样的评价有助于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正确的依据。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