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

  编者按 创新能力可否培养?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呼吁将学科教学渗透和创造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显示出一名学者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感,更体现出了知识分子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是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胡卫平

  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营造创新性环境,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是基础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营造创新性环境

  营造创新性的环境是基础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影响儿童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创新性环境的营造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创新性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公共资源等方面。在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儿童能上得起学,另一方面,要确保教育公用经费,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

  各级政府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除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领导的配备、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国家教育方针执行情况的监管外,学校内部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职员工的选聘、课程教材的选择、校本课程的开设等,应由学校自行决定,政府不应干涉。

  2001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始的几年中,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容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对使用新旧课程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国家应要求学校必须开设足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定学生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并允许学校自主选择,特别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课程的开发力度。

  社会舆论要宣传和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和社会要努力提供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校外资源,建设并向学生开放各级各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儿童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创新性的家庭环境。

  家庭因素是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琳德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善于了解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孩子达到目标。

  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为孩子设计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放任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很少与孩子沟通。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权威型的家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他两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创新性的学校环境。

  创新性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创新性的人文环境指学校所有的成员,特别是校长和教师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教风学风、精神风貌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坚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类型上的差异;学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能够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创新性的物质环境指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等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性的班级环境指班级具有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风貌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指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创新型教师,在创新性的学校环境中,依据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学生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力,民主型的教师有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展,青少年的创新力与他们对学校环境的理解中度相关,有一定的人文和哲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才能、在课堂上实施特殊的创新方法和技能的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技能的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我们认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作为创新型教师,其教育观念应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转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新力发展的观念;其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第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五,重视实践活动。在知识结构方面,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良好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在个性特征方面,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善于观察、意志坚强、智力较高等特点。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