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奠定创新能力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的教学。在研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创新思维的“互补”结构模型,即认为创新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特别是灵感)的辩证运动,创新过程的关键时期即灵感诱发期,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概念和表象结合而成的、以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因此,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具有直觉思维所必需的“知识组块”,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如何给学生提供这一“知识组块”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同时,创新能力是在其他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要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给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科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渠道。首先,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富有弹性”的知识网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结合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学科中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并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第三,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多方向、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问题。

  四、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由于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线,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林崇德的思维理论,建构了由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构成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开发了“学思维”活动课程。从方法维度来讲,主要包括观察(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对比观察等)、抽象思维(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形象思维(表象变换、想象、联想、图形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逆向思维等)、综合活动(问题提出、规律建立、探究活动、产品设计)等方法;从内容维度来讲,主要涉及数学、语文、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从品质维度来讲,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活动的设计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先从日常问题开始,再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问题开始,再到抽象问题;先从简单问题开始,再到复杂问题。

  该课程共设计了144个活动,每个活动包括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和活动拓展四个部分。活动过程中,要求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视对思维方法的反思与迁移。从2003年到2008年,100多所学校的20多万学生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等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明显的改善。

  塑造创新人格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创新行为相关的人格特点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美国学者斯滕博格对不同心理学家关于创新的人格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有19个方面:第一,情愿面对反对意见,甘愿理智冒险;第二,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第三,具有好奇心,爱追根究底;第四,能接受新的经验,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第五,严格要求自己,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第六,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第七,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第八,拒绝别人强加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第九,具有高度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少从众心理;第十,乐观面对挑战;第十一,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第十二,忍耐模糊;第十三,兴趣广泛;第十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第十五,不因循守旧;第十六,情感体验深刻;第十七,寻找有趣的情形;第十八,情绪乐观;第十九,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有专家研究表明,科学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强基础智力。而与科学创新人才相比,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独立、积极的自我状态和有效心理功能等方面,其中独立的倾向性最强,满足的倾向性最弱。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要在培养一般的创新人格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艺术、语文、数学等学科,按照不同领域创新人才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

  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基础教育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常规,从而形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经常得到肯定、赞扬、鼓励、欣赏,儿童青少年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特点,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① 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第168页。

  ② Taylor, I.A.(1976). Psychological sourc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10,193-202, 218.

  ③ Barron, F.(1969). Creative person and creative proces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④ Mackinnon, D.(1970).Th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creative: A study of American architects. In P. E. Vernon (Ed.), Creativity.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⑤ Tardif,T.Z.& Sternberg,R.J.(1988)What do we know about creativity?In R.J.Ste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429-4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⑥ 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9页~第34页。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