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长篇通讯《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在本刊2008年第21期发表之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2009年8月,本刊再推出10万字《“生本教育”专辑》,再次引发关注热潮,实验学校大为扩展。之前,本刊已发表其数篇含其核心理念的文章,如《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的智慧》、《教本能,还是依靠本能》,均引起读者深思。“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基石,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在这里,学生不再被看作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被看作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学习的真正主人。他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创造令学生‘忘我’的课堂。”“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郭思乐”这个名字因此广为教育界所熟悉。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本刊于2008第10期发表《以大气成就大器——记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及其办学实践》一文,引发读者广泛关注。叶翠微领导的杭州第二中学,学生从不补课,课余时间全由自己安排;老师从不加班加点,每天按时回家。同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却稳居浙江省第一,学生进入高校、走上社会之后,还因为后劲足、持续发展能力强而受到广泛称赞。他是一个充满教育理想的人。其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大气成就大器”;“基础教育不是一个‘变现’的阶段,而是一个‘储值’的阶段”;“让一个有缺点的人走在校园里,天不会塌下来”;“学生在高中阶段,一定要接触社会,一定要学习做小事。现在学着做小事,将来才能成大事”,等等。 华应龙:特级教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自2003年以来,在《人民教育》发表多篇教学案例及思考性文章,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其中,《教是因为需要教》(发表于2005年第19期)一文影响最大。该文以教学计算器为例,表达了一个重要理念:相比教师习惯性地思考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新课程中,教师在课程与教材中的自主权被放大,学生差异也很大,只有重新思考教什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文章发表后,“教是因为需要教”一度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流行语。 (注:本文据不完全统计撰写而成)(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