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烟台经验 1997年第7~8期合刊《人民教育》和《山东教育》联合推出长篇通讯《直挂云帆济沧海》,全面系统地报道山东省烟台市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通过调控升学指标遏制“片追”势头;改革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每一个学生铺下成才之路;加大力度建设德育“重点工程”;以教学为中心开足开齐开好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向课堂要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等。是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到会。会上朱开轩说,我是通过《人民教育》对烟台的报道,了解烟台经验的本质的,希望到会的同志都好好读读《人民教育》的报道。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也充分肯定这篇报道。文章发表后,被一些报刊转载,几万人到烟台参观访问,一时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烟台经验的热潮。1998年这篇报道被评为教育部全国“教育好新闻”一等奖。 1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人民教育》2002年第3期发表长篇通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和评论员文章《寿光的发展观》,率先推出均衡发展的典型,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阅后批示:“……读后颇受鼓舞。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希望有更多的地区能像寿光市这样坚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之后,2003年、2004年《人民教育》陆续刊发一系列探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章。“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思想。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有:“今后10年政府的最大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张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问题,是人权问题”(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重在规范教师工资待遇”(王晋堂)等。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政府决策。 18.徐州校长竞聘制 2002年6月,《人民教育》与《江苏教育》联合采访,率先推出了报道江苏省徐州市校长竞聘制改革的长篇通讯《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全国各地反响强烈,有不少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教师前往上述单位学习、取经,为各地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教育部网站)。徐州校长竞聘制始于1999年,是教育系统较早开始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地区之一,历时长,范围广,操作规范,成效显著,“使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局面”,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其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至今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9. 考试与评价改革 《人民教育》2003年第3~4期合刊发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标志新课程“指挥棒”改革的开始。该《通知》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明确评价标准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并首次提出“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明确不得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高中录取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2008年7月,时值中考制度改革进入第4个年头,本刊以60页篇幅,在全国首次详细地、全方位地刊登了中考制度改革的经验及政策思考文章。中考制度改革直接制约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划,中考制度改革有两大要点,其一,改变单纯以分数简单相加决定录取的现象,引进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其二,将高中招生指标的一部分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实现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但就具体操作实施而言,仍有诸多障碍。所刊登的山东潍坊、湖北武汉等地的改革经验都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对当时的课改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20.校本教研 2003年《人民教育》以近10页篇幅推出一组文章:《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在新课程中生发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等,介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个新鲜事物。新课程推进两年后,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大问题。该制度强调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该制度的三个关键词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教研制度从此成为上万所中小学校着力建设的一项新的研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