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多元智能理论 2003年第17期《人民教育》发表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的一篇回顾性文章《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引进中国后,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此文对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中产生的诸多误区作出回应:1. 不适当地夸大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作用,与不能正确把握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区别有着直接关系;2. 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3. 多元智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4. 多元智能和教学内容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一种智能特点都会在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里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并且可以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22.现代学校制度 《人民教育》从2004年第1期开始发表系列有关现代学校制度的研讨文章,成为引导推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舆论先导。此系列文章的主要观点有:“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于建立和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拒绝附属化、防止市场化、定位多元化、走向法制化。”“现代学校的辨别标准不是所有权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中,‘产权明晰’并非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征。”“确保和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终身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 23.班主任专业化 2003年第24期《人民教育》刊发了本刊记者撰写的年终综述《2003,教育管理走向专业化》。这是全国教育媒体第一次报道“班主任专业化”。2004年8月,《人民教育》策划推出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专辑,以10万字篇幅反映了广西柳州推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创新探索。其中,由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撰写的《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一文特别指出:“班主任专业化是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这些重要论断都阐明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基础。2005年4月,人民教育编辑部举办“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化论坛”活动,推进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此后,《人民教育》先后刊发一系列文章,着力就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范畴、专业素养、专业情感、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探讨。2006年8月,教育部推出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的专业属性。 24. 课改大讨论 2005年《人民教育》先后发表本刊记者采写的两篇重头文章:《关于数学新课程的几个为什么——访孙晓天教授》(第7期),《课程改革的路必须走下去——2005年的叩问与沉思》(第24期),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后者受到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好评,并被上百家网站和权威媒体转载。200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刘应明分别提交了质疑数学课程改革的提案。刘应明公开批评数学新课程弱化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姜伯驹则公开要求立即停止使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质疑与讨论由此绵延不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负责人之一孙晓天回应说:“数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职业相关联,要从数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成为一个好公民的价值观基础。”“数学越大众,学数学的人越多,才越有可能有尖子冒出来。”“在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的和谐共进方面,我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人民教育》记者认为,教育水准是否下降,仅口头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有相关研究和测量数据跟进;数学专家在发表对教育的看法时,应当事先做一点调查研究;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应当坚持。希望“多一些清醒的批判,更多一些宽容和有效的建设”。2009年10月,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课改经验交流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虽然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课堂上发生的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本质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25.无效教学批判 2005年第9期《人民教育》发表南开大学徐江的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考试体制造成今日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徐江认为,语文教学在“为何”的思维空间中没有引导学生用有效的东西去“填充”。他主张应注重“过程性探究”,也就是特定语文现象的生成性研究。有人说他伤害了整个语文界,有人说他指出了中学语文的痛处,讨论因此蔓延开来,仅《人民教育》就连续发表七八篇文章。沉闷的语文教育界再次被搅动起来。“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标志性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