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斯霞:特级教师,退休前长期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人民教育》于1962年4月发表斯霞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学探讨》一文,系统总结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方法,用不可争辩的事实打消了舆论的怀疑。随后1962年6月和9月本刊又分别发表了斯霞的《漫谈识字教学》、《教学生把字写好》两篇文章,更深入地介绍了她的这种识字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迅速蜚声全国,成千上万的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了启发:随课文识字的方法既有效率,又记得牢,还可以达成讲读写用“四会”的神奇效果。“文革”期间,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遭到批判。“文革”结束后,本刊于1978年8月发表通讯《桃李芬芳人未老》,对斯霞的从教经历和近况以及“童心母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这是“文革”后第一篇为斯霞平反的通讯,在新时期的教育界重又树立了斯霞这面旗帜。作为历尽沧桑的一代师表,斯霞老师还分别于1982年12月和1987年7月在本刊发表了《对青年教师提几点希望》和《我为什么要终身当小学教师》两篇文章,她说:“如果把整个教育看作是一座宝塔……任何一位登上宝塔顶端的人,都不可能逾越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泼泼的人,不是机器,即使他们只是六七岁的娃娃,也有他们各自的思想、情感,有他们对社会上各种事的看法想法,有他们各自的喜怒哀乐、忧愁爱憎,有他们各自的听从和逆反心理。”两篇文章都曾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1996年本刊再次发表《永远做教师》一文,把斯霞退休后的生活介绍给了读者,也表达了一位名师永远解不开的教师情结。文章被多种书刊转载。 刘纯朴:曾任教于原北京市通县一中。《人民教育》1978年第7期发表由本刊记者采写的通讯《春雨之歌》,对班主任刘纯朴进行了报道。文章发表后,全国各报刊纷纷转载。通讯讲述的是刘纯朴为扭转被“四人帮”破坏的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风气,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如春雨般的教育,把一个个“淘气包”转变过来的故事,为教育战线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篇通讯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文字等方面来看都有新意,特别是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是粉碎“四人帮”以来社会影响较大的一篇文章。文章上报给当时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方毅看后大加赞扬,经邓小平批示同意,这篇报道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教育部和北京市召开大会,授予刘纯朴“全国模范班主任”称号,号召全国教育界向刘纯朴学习。 李吉林: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从1978年探索情境教学开始,李吉林先后书写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辉煌三部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1980年第4期《人民教育》首次发表了李吉林的《一年级口头作文初探》。此后,《值得憧憬的事业》、《我心中神圣的日子》、《我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如诗如画》等系列散文陆续在本刊发表。教师职业“如诗如画”的新鲜比喻在全国读者心中引起共鸣。1991年第5期本刊大篇幅刊登了李吉林的标志性理论文章《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一至五年级全过程进行探索改革,从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的有效因素,总结出‘情境教学’体系。”“情境教学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情感的作用,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二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不仅促进了学科能力的‘特殊发展’,而且促进了儿童智力、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逐渐为专家、社会广泛认可。1996年开始,本刊开辟专栏“李吉林教艺录”,向全国推广情境教学。“教艺录”中的八篇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轰动效应。情境教育至今影响深远。 毛蓓蕾:特级教师,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市虹口第三中心小学。《人民教育》于1980年第6期发表长篇通讯《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毛蓓蕾老师思想品德教育纪实》。文中写道,“她不仅能观察到学生表情、行为上细微的变化,而且能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心理活动的特点,品德形成的规律,塑造孩子纯朴而美好的灵魂。”她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具体、生动、形象地形成道德观念”、“在情景交融中激发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撒下品德的种子。文章发表后,毛蓓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及崇高的师德为全国读者所了解,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邱学华:特级教师,尝试教学理论的创设人。“文革”后,他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儿童学习计算的规律,研究出全套口算量表,并写成了《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一文,在《人民教育》1980年第12期上发表。此文发表后反响热烈,读者纷纷来信,或要口算量表,或咨询问题,或表示愿意参与研究。此后,在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邱学华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刚开始时受到多方质疑。随着尝试教学法提升到尝试教学理论,并逐步发展成熟,《人民教育》又用较大篇幅发表了邱学华的重要文章《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1994年)和《尝试学习的原理与策略》(2002年),使尝试教学法和尝试学习理论走向全国。“尝试是创造的前提,是成功的阶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尝试。”“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30年来,邱学华的学术理论一直在中国大地传播,实验学校达2300多所,受教学生3000多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