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学校变革中校长思维方式的更新
2009-08-21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人民教育

   当代中国的学校变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系统内外、多维力量的综合互动。其中,校长是否能够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是否能在复杂的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思维方式”是个体在具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行为处事中,决定着个体思维的方向、路径的内在制约性,它是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核心构成之一。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个体所形成的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学校变革实践中,有的校长会认同当前学校变革的价值与可能,而有的校长则根本不认同学校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有的校长会清晰认识自己在学校变革中的地位、优势与不足,而有的校长可能毫无意识。这一系列的观念事实上内在于校长的行为之中,而产生这些认识差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不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校长的学校变革战略、策略与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校长会整体、综合地策划学校变革的战略,会迅速把握住学校变革中出现的各种机遇,对学校变革过程保持开放的状态;而有的校长则相当被动地生活在学校变革的整体环境中,支离破碎地开展着工作。

   同样,学校变革中校长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状态,都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与此同时,不同的认识、情感、能力发展、价值取向状态,也会同时“反馈”到学校变革者的思维方式中,以强化、弱化等不同的方式改变着校长的思维方式。

   在当代学校变革研究中,有研究者基于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考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呼唤着校长的思维方式转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曾谈道:“在朝向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前进的过程中,在其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接受的一个最困难的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够面对形成我们世界特点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加拿大教育变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指出:“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笔者尝试对学校变革者——校长所必须面对的几类具体的思维方式作一梳理,并结合具体的学校变革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长要破除“无为论”,主动寻找学校变革新空间。

   这是就学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校管理变革中“人”与“事”的关系而言,需要形成变革主体新的“自主”意识,在“自主—依靠—对话”的关系中,实现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型。

   任何一所学校的变革,都是在具体的条件制约下实现。在这一状态下,如何看待学校变革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当代中国背景下,有这样的学校管理者,会呈现出这样的思维状态:依然存在着高考,办学经费依然存在着短缺,外部社区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依然不够高,那么,学校转型及管理变革又有什么用?我又能做什么?必须改革高考,必须提供给我充足的经费,必须提高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质量。而这些条件很可能是无法完全提供的,那么,我还能做什么?

   我们要在真实、具体的办学条件下,主动、自觉地从个体“可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难为”、“不为”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破除“无为论”,以“主体”的方式认识当前的改革问题。

   这首先意味着要正视可能,从积极的角度思考学校转型和管理变革的可能空间。

   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的教育改革战略、省市和区县的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在为学校变革提供多样的条件。但是,当我们基于“学校”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时,更需要形成的是主动地在这一状态下,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主动地寻找学校变革的新空间。而且,在任何状态下,学校改革与管理变革的可能性都存在着,尤其是校长可以把握的、学校内部的各种改革。因此,当前的学校转型与管理变革中,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而是等待着、呼唤着有主体意识的改革者去认识、发现并不断开拓这种可能。有学者强调:“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我们与其把变革看成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诅咒,还不如去研究、发现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该如何去推动这个过程,如何从这些经历中学到有益的东西。”(〔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著,吴晓玲译:《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这一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在于:“重要的是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适应直接的现实),也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非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逃避现实的约束),重要的是做一个复杂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认识到现实的不确定性,知道在现实中存在着看不见的可能性。”(同上)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