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踩准教育的兴奋点前行——记大教育观下的北京市顺义区教育改革
2010-03-29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教育

踩准教育的兴奋点前行

——记大教育观下的北京市顺义区教育改革

  ●本刊记者  余慧娟  施久铭

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铣工比赛操作

  在北京,从古老的紫禁城往东,三四十公里开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广袤平原。京承高速、大秦铁路、京平、京密公路在这里纵横交错,把“顺义”这个名字紧紧地和京城扣在了一起。

  当然,现在人们知道顺义,更多的是因为首都机场。一个庞大的国际空港把这里变成了“国门”。

  但对顺义人而言,含义最丰富、意义最深远的,是“国门”带来的巨大经济浪潮。他们把这些令人自豪的事情,串成了一句“俗语”:“穿着‘顺美’服装,开着‘现代’汽车,拉着两箱酒‘燕京啤酒’和‘牛栏山二锅头’,拎着两盒饮料‘牵手’和‘汇源’……”

  过去的“京郊粮仓”,转身成了北京三个发展新城之一。

  教育因此获得了腾飞的力量。近些年来,“轰动”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使整个顺义教育沸腾了起来。

  四两拨千斤

  2008年3月,一则看似普通的通知触动了顺义区教育系统每个中层干部的神经。

  这个名为《顺义区45岁以下中青年中层干部综合素质测试》的通知从教委组织科发出,很快便传遍了全区各个学校。

  这么大动作在顺义教委历史上还是头一回。“教委到底想搞什么?”大家纷纷猜测。猜测之余也有担忧的、害怕的,因为毕竟是一次正规考试,考得不好多丢脸啊。

  也有质疑考试本身的,“这考试的可信度有多大啊,说是综合素质测试,那几道题能考出干部水平的高低吗?”

  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委组织科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工作。为了保证考试客观、公正,他们请来了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的专家帮助命题。

  三周后,考试如期举行,首先是笔试。

  来自杨镇一中的副校长张春德参加了考试,他对考题记忆犹新,“题目都是开放性的,主要考查校长的实践能力。举个例子,其中有道题是:‘学校要研究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问题,请你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些具体问题,以问句形式写出来。’”

  并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够考查出一个干部平时的思考与积累。

  这边笔试刚完,教委组织科的同志便马不停蹄、兵分6路到学校进行民意测验。结果,396人中有86名通过。

  紧接着是面试。评委由北京市知名校长、教育专家以及教委组织科的人组成。

  “看这阵势,我明白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综合素质测试,而是在选拔干部。”张春德说。

  每人10分钟,必答题3道,7分钟,后3分钟为专家提问。题目并不难,大致分为三类:怎样认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职业理想是什么。

  但是场面上却是针锋相对。

  有一个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刚一介绍完自己,专家的问题立即抛过来:“你的教学改革,思路是什么?强调一遍,只谈思路。”这样的面试让很多人一身汗。

  最终,47名后备干部脱颖而出。

  过后,教委简报送至区委书记夏占义那里,得到的批示是:其他部门要向教委学习相关经验,抓好自身队伍建设。

  这个活动的“发起者”正是教委主任冯义国。他的目的并不限于改变干部选拔、任命方式,更多地还是追求一种价值导向。“主要是为了以考促学,因为现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学习弱化的现象。”这也是他根本不在意别人质疑他是否“考得过多”的原因。“考试结束后,许多校长私下里都来问分数,大家对这个形式还是很看重的。有的学校干部考试都考得很好,像杨镇一中好几名副校长都名列前茅,说明学校平时是注意学习的;也有考得不好的干部,对他们也是一个鞭策。”

  和考试选拔相比,区教委更重视的是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干部培养机制。在顺义区有几项已成规模的干部培训模式,其重点是开阔视野。近年来先后组织了40多名校长到美国、澳大利亚考察,20多名教学副校长赴美国深造;同时注重异地交流与挂职锻炼结合。仅2007、2008两年便完成了42名副校级以上干部的岗位轮换和异地交流。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东风小学和石园小学作为干部培训基地,先后有20多人在此挂职锻炼。

  观念更新和视野拓展是成正比的。“过去抓业务培训较多,但观念改变少。”“后备干部一定要送出去。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回来后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了。大家总在说解放思想,他连顺义区都没出去过,怎么解放思想?”冯义国说。

  于是,寒假里他要求干部们走进社会,走进工厂,去体悟不同的人生。于是,为了养成干部的儒雅大气,他把干部们送到了著名学府,去浸润大学文化,改变气质;为了帮助干部们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月末大讲堂”应运而生。不光请来专家讲座,刮起“头脑风暴”,同时还要自加压力,这不,今年初,顺义区教委便给全区校长布置了一些课题,几个人一个小组,选定自己最关心的题目到区里调研,写出报告然后利用“月末大讲堂”的机会向全区700多名干部汇报。

  “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冯义国深有感触地说。

  在他的计划中,第二批后备干部的素质测试范围要扩大到优秀教师;干部要具备国际视野,所以考试的科目要增加英语……

  干部的选拔方式、培养方向其实就是教育发展的旗帜。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为这个选择,冯义国兴奋了很久。

  点亮教师内心那盏“灯”

  顺义区教师培训的经验概括起来无外乎三句话:形成梯次结构;注重质量;关注现代化。

  话虽朴实,可做起来难,其中滋味,只有参与者清楚。

  拿注重质量来说,培训者的素质往往决定着培训的效果。于是顺义培训率先把目光聚焦在培训者自身的素质上,他们引进高端智力资源时,“坚持以我们的教师为主导,以高校教师为主角,把高校教师作为培训资源引入。”教研中心师训科副科长安贵增介绍说。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培训者必须亲身经历整个培训过程,对整个项目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培训者的第一项工作是教师需求调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发放、收集问卷并分析数据的过程,里面处处充满了陷阱。比如:老师们经常说,我参加5次培训,每次培训我都能形成1个教案,我又参加了培训又备了课。

  这是不是教师的有效需求?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培训本身是站在提高教师能力上的,是教会老师写教案,而不是直接给老师教案。

  这样的情况在教师提出的需求中屡见不鲜。“都说培训搞得不好,怨培训者、培训方式、培训教材,但没有人考虑被培训者的发展意愿存不存在问题。”安贵增直言不讳。

  所以当培训者冷静地分析过教师的需求调查后,他们发现,培训者要充当的角色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唤醒者。

  有了“需求”,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坐下来同授课专家一起论证培训方案。“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提交方案,然后反复同来自高校的专家一起进行方案论证、课程开发审定。”

  “过去的培训,班主任只要课前课后点名、管管学籍就完了。现在除去这些任务之外,还要全程听课,随时和学员座谈,发放问卷,了解情况,并撰写学习日志。一个培训课程结束时一定要用问卷的形式来评价。”

  教研中心的老师杜学芬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培训过程。“一起学习有几个好处,逼着我认真听,结合自己的内存进行梳理,给专家反馈也给学员引领。”她坦诚地说,这也是一种成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