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呼唤“返璞归真” ● 本刊评论员 200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走过月亮女神的神庙,来到河边。看到不眠的河水奔腾不息,赫拉克利特不由感叹道:“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个隐喻,说明变化无所不在,到处发生。 如何应对变化?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曾经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对规律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我们用种种探索,在混沌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轻负担,高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等理念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再来“摸着石头过河”,就不免带上了浓厚的“唐突色彩”:一提及学生为主体,就恨不得老师完全退到幕后,甚至有的学校规定,不论什么课型,老师讲课都绝对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一高呼语文的人文性,就恨不得立即把工具性打翻在地,再狠狠踩上一脚……“摸着石头过河”,使教育改革仿佛剧烈甩动的钟摆,从一个方向变到另一个方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所适从。 面对变动不居的现实,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 其实,不管变化如何繁杂,总有恒定的规律贯穿其中。它是无形的手,掌握着整个改革的节奏。所以在今天,我们呼唤教育改革回归理性,摒弃“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让教育改革返璞归真。这个“真”,就是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 濮阳教育,就带有“返璞归真”的色彩。他们教育改革的各种措施,不新奇,但扎实;不抢眼,但稳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试图从濮阳找出一两个新颖诀窍的学习者,把濮阳基础教育的高质量看成了一个“谜”——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不花样翻新?为什么他们的口号不与众不同?在这样的大众心理中,濮阳教育始终对改革抱持一种平稳、甚至是中庸的态度,显示出了他们“不追逐流行”的勇气,更显示出了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濮阳关注教育的质量。但他们也深知,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光靠硬件的投入。所以,在濮阳,我们见不到豪华校园,而“教师、教研和课堂”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知识赋予教师力量,不仅是专业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在濮阳,极其密集的学习,不断向上的平台,使每位教师能够信心十足、热情洋溢地去从事自己的职业。不止一位濮阳教师告诉我们:“与学到的知识相比,我们更多地收获了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