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委还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师资力量、政策环境上向农村倾斜。 硬件投入到位后,不分城乡,幼儿园统一实行“级类”管理,按照北京市的标准进行“双达标”。到目前为止,顺义区30所公办幼儿园中达到北京市一级一类标准的有18所(双一园),北京市示范园有2所。北京市要求双一园的比率是30%,而顺义达到了60%。早教示范基地24所,在北京市也是名列前茅的。 当幼儿教育“不再为过日子发愁”的时候,“专心做教育”的精力就冒了出来。教师在钻研业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幼儿教育被正儿八经当作专业看待。 拿李遂镇幼儿园来说,原来有编制的人员是1个,老师有五六个,全是临时工。现在光转岗教师就有7个,全部都有幼教从业资格;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就有3万块钱,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90%以上,大本也有了5个。用园长的话说,“原来的临时工说白了就是‘看小孩’吧,家长把孩子送来了,让看半天就看半天。现在一切都规范化、专业化了。” 最明显的变化还是发生在孩子身上,“那时候玩具玩得黑着呢,一瞅就像从窑洞里刚出来似的。小孩没见过什么人,见你就眼发直,再一问,跑了。现在孩子们都很大方、活泼、自信,见人来教室都高兴地主动问好。” 有人给近年来的顺义幼儿教育算了一笔账:“十五”以来,顺义区投资了5000余万元扩建、改建镇中心幼儿园12所,建小区配套幼儿园8所,进行了全部危电、厨房、旱厕改造;为幼儿园购置图书、科学性玩具等投入200余万元;投资100余万元奖励幼儿园上级上类;投资100余万元建设0~3岁早教基地等…… 经济发展了,钱当然不是问题,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因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而作为民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好事办好。 回过头来看,顺义区当初“让孩子从幼儿时代起就能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承诺确实做到了! 在评价改革的难点上做文章 基础教育,最挠头的是评价。 现在,小学“流行”的是教育质量监控,中学倡导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两个都不好对付。 顺义不声不响,在这里面做出了文章。 先说小学吧。自从取消小升初考试以后,一直有人在担心教育质量下滑。加上新课程实施几年后,又引发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教育质量监控被推向了前台。2006年,顺义区也成了北京市四个试点区之一。 教育质量监控,这是个新术语,内涵也与以前的学科考试大不一样。究竟什么才是“教育质量”,该怎么监控,又该发挥什么作用,大家还都不清楚呢。 先确定质量内涵。顺义区教委把它“定义”为“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的度量”。质量监控的内容框架也随之“尘埃落定”:学生主要学业成就发展水平、身体和体能发展状况、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发展状况、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德智体等各方面都有了。 四大指标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还是学业成就发展水平的“监控”。 只要是官方组织的测试,它就是指挥棒,就会产生一定的利害关系。控制得好,师生受益无穷;控制不好,就会变本加厉地强化应试之风。 怎么能趋利避害呢? 顺义区教委动起了脑子。 一个关键环节,是把考试的价值导向做好了。通过吸收新课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注重综合能力、等级评价的思想,他们确定了如下评价办法: 测试年级不再只是六年级,还有四年级,这是中段学习结束、高段学习开始的一个节骨眼儿。每个学生毕业时获得一个等级评价,四年级时的测试成绩占40%,六年级占60%。这是及时关注过程。 测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单科进行,其余8学科合卷进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都进入监控范围,不像以前统考的时候,只考语文、数学。这样,学校也得重视那些“小”学科。 测试内容,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 他们还特别引入了综合能力评价,在8个“小”学科试点。比如,针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出了一系列测试题:震级是多少?用什么运输医药食品到震中灾区最合适?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里,该怎么做?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时事、学会解决问题、注重开阔视野。 这种考法,顿时在小学引起了反响。以前,大家只关心语文、数学,关心书本知识,现在必须关注生活,注重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质量观念”大不相同了。 控制利害关系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测试结果的使用。 顺义区教委坚持不对考试结果排名,而是把考试的“反馈”功能进行了放大。每次测试完,要开两个反馈会。一个是开给学校校长、分管教学领导的,反馈各个学校学生能力发展的总体状况,将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一一呈现。还有一个是开给学科教师的,在这个会上,学生的具体能力发展得怎么样,都一清二楚,折射出教学的什么问题,也都明明白白。 “做了几年下来,最大的变化是,学校和老师的质量概念清晰了,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再是本糊涂账。教学改进的方向也找到了。”小学教研室主任刘春荣一脸的充实。 这是小学。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更是一大难点,尤其是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以来,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被认为“水土不服”。可是在顺义一中,综合素质评价还真给“用”了起来。 比如学分制,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学分认定和授予权都交给高中学校。这下好了,许多学校根本不管是否达标,只要学生参加了这个模块的考试,就给学分。学分制俨然成了摆设。 顺义一中明确规定,各个学科都要控制8%~12%的不过率,保证模块学习的质量底线。 “其实我们也很矛盾,真不让过,要跟高考挂钩怎么办?都让过了,学生也不想学了,觉得模块就那么回事,那也不行,学生素质就会存在缺陷。”李玉珍这几年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真没少费心思。后来,他们为这些不过的学生想了个补救的办法——补考。补考还不过,就安排针对性作业,辅导过关。 第一次模块考试结束,有100多人参加补考,可给学校添了不少麻烦。不过,看到学生越来越重视模块的学习,大家也觉得,麻烦一点不算什么。这不就是富有教育性的评价方式吗?教育中的评价就应该有这样的宽容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