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农村初中新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当前,新课程在各地农村初中全面实施已三年多时间,聚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现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的目标预设和动态生成是否协调?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在前不久有机会对多个乡镇的8所农村初中的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广泛的听课观摩。通过对大量的课堂教学的听、品课的跟踪调研,感到当前农村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不容乐观,真正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较少,大量的课堂教学依然面貌陈旧,尤其是与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构建,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处于低水平状态。

一、具体表现。

   1 新课程的目标教学未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倡导课堂过程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目前农村学校的课堂现状是: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新的课程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确立,他们拿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方法,守的是旧观念。尤其是新课程倡导的目标教学,时下被许多教师束之高阁或作为一种摆设。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目标、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从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处在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不知这节课要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即或有教学目标,目标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和切合实际,往往偏重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目标,淡化人文目标;还有的教师的三维目标预设显得牵强附会,缺乏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是一种徒有虚名的形式,因而根本谈不上课堂的目标生成。

   2 教学方式囿于传统守拙。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落脚点与归宿。当下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方法刻板、手法单一,仍停留在粉笔、教材加嘴巴的“单边教学”状态,未能有效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展现和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倡导大力实施体验性教学、探究性教学,但在许多课堂则很难见到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甚至一节课下来也难以见到一种鲜活生动的体验场景,学生只能一味“静听”,故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更难以产生知识价值的认同感。新课程强调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但一些教师把传授知识变成讲授知识与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多、表演得多,关注的是结果的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发引导及探究发现。把学生能力培养变成包办包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内在动因的引发。课堂上一会儿要求学生注意这,一会儿又要求注意那,生怕学生出错,致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3 课堂教学设计偏离基础。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及生活、实践出发,走进课堂教学。但时下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教学的切入口或则太大,或则太难,或则太高,往往一上课就把学生搞蒙了,结果是启而不发,发而不动,课堂气氛沉闷呆滞。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精当、精要的讲解和适时的引导释疑,缺乏开启学生智慧的方法点拨,因而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更难以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还有教师不注意从全局、从整体去把握学生的思维主线,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与目标,把课堂自主变成了自流与松散,把合作变成了无序与随便,把张扬个性变成听其自然,把肢体的活跃替代大脑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4 学习方式缺乏互动实效。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受着教学方式的影响,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在许多课堂上未能得到有效的推行。由于受到教师过多的课堂包办和包揽,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少主动参与、积极互动、质疑探究的合作学习场景,课堂上间或有一些学生的互动学习,也是内容空泛的形式,处于浅层的认知状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质疑、调查、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课堂上的互动方式仅停留在“大呼隆”的齐声回答或机械的板演或毫无意义的一问一答上,缺乏真正意义的互动合作和自主探究。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