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以校本研究推进新课程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以校本研究推进新课程

  ● 沈明光

  当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初中持续深入地向前推进。纵观几年来的初中课改实况,尤其是聚焦新课程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面貌在发生着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自己,教学中多了些沟通交流,信任与和谐;多了些师生互动、合作讨论;多了些电化投影、实验观察、物像模型等鲜活生动的教学情景。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步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讨论交流。

  然而需要重视的是,目前农村初中新课程的推进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制约着初中新课程实施的质量,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教师这个主体方面。部分教师仍然拿着新教材,守着旧观念,用的是老方法;面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结构的重新整合和学科间互融开放的变化,面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足,对新教材怎样教、教什么心中没底,手中没准,难以把握适度,难以驾驭自如,更无法上升到理性高度,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有效保证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呢?根据几年来我校的实践探索、认识积累,笔者认为,作为新课程实施载体的学校,必须强化校本研究的作用,坚持立足本校,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上下功夫;坚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学科教研全员参与为主体,以骨干引动,新老带动,上下促动,整体推动为策略,以建立校本研究制度为保障,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推动新课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校本讨论等形式将教师的思想理念引导统一到新课程的目标上来,理念决定行动。接着就应认真整合校内的教研力量和教学资源,搭建好校本研究的平台,切实抓好对新教材的教师个人钻研和教师集体互动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个人对新课程研究的引领。我们必须强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自身挖潜,应落实在对新教材的认真钻研上,落实在对教育责任的自觉追求上。指导教师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备课环节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真正把功夫用在钻研教材上,静心凝神去研读教材,理解和驾驭教材,准确认识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并从教法、学法上认真揣摩教学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去构思设计教案;二是抓教学策略研究,明确“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原则,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上;三抓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束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站点,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结束后,让教师在脑海中认真地去“精彩回放”,从反思的角度去审视、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困惑,找出每节课的成功感悟或缺失原因,把教学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积极有效的整改对策,把教学与教研融为一体,使每个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集体研究的指导与统领。学科备课组作为校本研究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学校应真正发挥其研究的实效功能,强化教师主动参与群体教研的意识,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条快捷通道,进而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自觉研究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在校本研究中的领军作用,让他们挑起教研大梁,负起教研责任,承担教研任务;有针对性地突出对教材、教法、学法、训练这几个方面的集体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真正有所收益。比如,研究学法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学习的自主意识、自我能力是如何引导的,学习效率又是如何提高的。再如,研究训练就要研究如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