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畏惧写作有社会原因 任何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除了教学法及学科本身的因素,往往有其社会原因。中国人对成功的写作是抱有敬意的,做一个作家,也曾长期成为许多少年的梦想。然而一旦论及个人写作,绝大部分学生往往淡然甚或畏惧。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长期的文化专制,阻滞了人的思想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敢展现个性,缺乏自由的想象,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欲望,也缺乏自由表达的激情;有的仍保留着专制社会奴性文化的特征:沉默无言,隐忍顺从……而经过几千年的熏染,已经不再以此为耻辱。在当今中国,个人写作仍然被当作一件必须谨慎对待的事。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仍然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情绪”,什么可以写,什么不能写,都要告诫再三。学生不过是学习写作,教师本当积极地开启他的思维,拓宽他的视野,让丰富的生活聚集到他的笔下,让他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他敢想敢写敢歌敢哭,要他做一个真诚的人,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灵世界……可是,很多教师却是不由自主地以一番苦心去设置重重禁区,用种种束缚扼制他们的思维:这种事“没有意义”,不必写;那种题材“敏感”,不准写;这种表达方式有点消极,要来点“亮色”;那种话“太直率”,要“绕一绕”……我们就这样殚精竭虑地让学生披枷戴锁,然后哀叹作文教学“少慢差费”,这实在是南辕北辙。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也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写作范式。本来,学生的阅读量就已经持续下降。即便如此,他们也还会找些他们想读的书,可是他们读什么呢?某次作文大赛结束,有评委点评一篇获奖作文,每当他读到认为有点意思的句子,场上成群的学生便齐声大呼:“郭—敬—明!郭—敬—明!”原来该生的很多语句来自郭敬明的小说。郭敬明的作品能吸引如此之多的学生,令在场的知名作家和资深教师大为惊讶。我想,并非是郭敬明的作品有多高的成就,只能说明学生的阅读视野跟着媒体炒家转,只能说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写作范式单一狭窄。现在的报纸既多又便宜,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看报纸?新闻语言是能影响学生的社会语言之一,可是如果学生学那种新闻八股,有谁能受得了?在一些学校也可以看到,凡是校方印行的材料,都是一种范式,文辞浮华,空洞无物;教师的工作小结,多是一个套路,连语句也如出一辙。学生写作缺乏个性,也在于他是在没有个性的环境中长成的。长久地接触没有个性的文化,长久地接触低俗文化,不要指望他能写出有个性有魅力的文章。 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是基本能力。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往往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去认识,总是提出过高的要求。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怕写作,教师也怕,社会对写作都有一种恐惧。社会常常把写作当成一件大事(任何级别的单位都有所谓的“笔杆子”),却没有把它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