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09-09-15  2009年09月1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应试作文横行课堂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应试”倾向比较严重,教师过早地按应试作文路数来教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受高考作文的影响,“应试八股”成了金科玉律,已经开始影响低年级作文教学。有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教师都知道,高考作文评分受各种条件限制,具体操作和正常的教学有相悖之处。一般而言,应试作文难不住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可是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也能蒙混过关。这就挫伤了一批教师的教学自信,让一些学校的写作教学名存实亡。有些学校能整学期不要学生写作文,只读“高考佳作”,或只让学生背范文,反正到时混个“切入分”就行了。有避难就易心理的学生也就逐渐丧失了学写作的积极性。我曾多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复查工作,了解阅卷的全部程序,了解阅卷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状态,因而可能更清楚应当如何对付高考作文。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会“临阵磨枪”,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即使基础差,突击一下,也能拿到基本分。——他缺乏基本功,却能拿到“基本分”,这岂不是笑话吗?这正是当今写作教学的尴尬。许多教师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在高考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未必有明显优势,而写作能力弱的学生也未必会吃到苦头;有时甚至成绩“倒挂”。而对写作教学的评价,往往又以高考作文成绩为唯一标准,这就造成教师的写作教学逐渐“走形”。

   内行都知道,所谓“高考作文佳作”,未必是好文章,也不宜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但铺天盖地的教辅书却以所谓“满分作文”把学生诱入歧途,其势愈演愈烈,在某些原本比较严肃的专业杂志上,也常能看到刊登的“高考满分作文欣赏”,这些也干扰了写作教学。媒体为“吸引眼球”而炒作,教师为学生应试传授“临阵磨枪”的法子,学生为高考得高分而琢磨“野路子”,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反而没有人关注了。

   其实,多年以来,高考作文评卷的客观性一直遭到怀疑。关于这一点,我在《高考作文阅卷手记》(刊于2002425《南方周末》)一文中比较具体地介绍过,据说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情况没有根本性的好转。

   当然,对学生而言,高考很重要;然而高考作文是在一种特殊状态下评价的,有些“得分经验”对高考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过是旁门左道,绝非文章正途。例如,目前高中生作文流行的“文化大散文”,就是时尚阅读与应试作文融合的怪胎,高考或作文大赛中总有成批的学生效仿,一度屡屡得手,遂成时尚。所谓“文化大散文”,无非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来点历史文化知识,掺些文学想象,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加上几段漂亮话以显示积极修辞意识……于是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一显“大气”,二见“高度”,目的则是要“抢眼”,得高分。这些文章内容往往大而不当,空空无物,品质芜杂,经不起细看(有专家讥之为“口红作文”)。几年前,用这种方法,一些学生在作文竞赛和高考中得过些便宜。客观地说,有些同学视野开阔,读书积累丰厚,有感而发,在立意和表达上确有独特之处;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这种学养,却经教师“点拨”,群起效仿。须知这一“捷径”成了套路,早已过时,也不可能有创新。高考作文套路颇有几种。又如连缀堆砌古诗文,词藻华丽,看似大气,其实苍白无物,形式单调,一篇之中,没有几句是自己的话,仿佛这样才见风雅。以近几年考试作文为例,有些同学被告知,只要脑袋灵活,学上一句话也可以“通吃”。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敷衍成文,简便易学。请看如何“变通”: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了,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用老一套……

   教师就这样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混个四五十分也许不成问题;教师以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也可能轻松地混上几年。可是,难道这就是写作教学的“创新”?学生从此凭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走上社会?这就是他从学校获得的“写作能力”?

   盲目地模仿这类应试作文,以不变应万变,也让一些学生反应迟钝,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江苏有一次作文大赛,以“禁止鸣笛”的交通标志图案为题,竟有多位高三学生从秦始皇一直写到林则徐,与“禁止鸣笛”标志根本搭不上。另一题是“陌生人,你好!”——命题思路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岂知有些学生根本不管,照样从秦始皇一路说到林则徐,个个套上个“陌生人”,并向他们“问好”……可见此法已经泛滥成灾。这类远离生活的文章几乎可以不动脑筋,它无法体现作者的思考价值。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和高考作文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正途。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