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革命 ——十大“作文意识”谈 ● 管建刚 真话意识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什么是作文?作文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在的觉醒,是跳跃的音符。因此,作文的世界是“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人”的世界,是丰富的精神家园。拿起笔来说话,是捧起心灵的钥匙,开启心灵之窗,进行心灵的对接与碰撞。笔,是人的另一张说话的嘴巴,说班级的事,说家里的事,说心中的事,说烦恼的事,说痛苦的事,说高兴的事,说自己的事,说伙伴的事,概而言之,说真实切己的话。 我们的周报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精神交往的平台,学生敞亮多思的情怀,随着心灵的涌动、情感的喷发,飞出一个个带着体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真诚的,他们倾吐,同时期望能够得到关注与欣赏、鼓励与安慰、谅解与温暖,期望同学对此做出热腾腾的心灵回应……于是作文有了全新的诠注:作文就是情感、心灵、思想、生命、成长,就是应试突围和人文价值的升腾,就是人的生命情怀的别样凸显。当作文带着“人”的心灵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的时候,文字会渐渐焕发出奇幻的魔力,每一个使用文字的人会渐渐被文字的魔力所吸引,陶醉,痴迷。 触摸这样的作文、文字,就像抚摸一颗颗跳动、柔软而火热的心,带给阅读者、对话者以情感体验、思想震荡,让人强烈感受到文字所营造的精神家园的存在。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不善运用语言的,期望能够善于运用;善于运用的,期望能够用得更好——这正是作文教学一直呼唤的学生生命内部对发展作文能力的渴求。在我的实践中,这种渴求源于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作文成为作者乐于徜徉的一个真诚袒露自我的精神家园,成为作者与读者生命拔节时精神交往的渴望,成为生命成长时一种略带精神猎奇的刺激与享受。在那里,生命有多美好作文就有多美好,生命有多深刻作文就有多深刻,生命有多灿烂作文就有多灿烂。 当作文成为学生认同和接纳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写作就彻底改变了。写作不再是学生讨厌和痛恨的虚假,虚伪,无病呻吟,写作不再是学生的敌人,而是他们的“情人”。那里是真情,是真诚,是真意,是真切,是真挚,作文由此改变了范式,成为一场心灵的对话与独白,成为学生向往拥有的另一张说话的嘴巴,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必要的交流方式。作文由此从应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的、活泼的、动人的、美好的,像小溪一样清澈欢快的事物。 发表意识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发表,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就是想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一个写作者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出现在报刊上,既兴奋又激动。这兴奋、激动,是因为发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而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同时,获得这一别样的说话方式的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又刺激着写作者以更好的姿态从事写作。 作为“公众的言说”的作文,展现其价值和意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发表。专家说:“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一个写作者不经历发表,不可能明了,作为“公众的言说”的作文会给作者本人带来怎样的美好与激动、骄傲与自豪、自尊与自信。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是一场别样的对话。作文要凸显说话的本质、公众言说的本质,就必须发表出来;文字只有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才能得到文字的滋养和浸润。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学生的文字和名字时常出现在报刊上,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作文是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才情,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问题是,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报刊上时常发表文章,不断获得发表的刺激、公众言说的快感。 我创办《周报》,让学生在“自己的”报刊上不断发表作文。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某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之中,那么这个群体对个体的评价和看法,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班级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伙伴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某位同学若接二连三在《周报》上发表文章,班上的同学必然会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必然会很快地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他曾是写作上的困难生。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若得不到在集体中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生活状态。从内在的需要来看,从每个学生向往尊严和美好的心态来看,他们都期望能够获得这种说话权,因为人不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人还要活得有尊严、有风采、有价值。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去“追逐”它。发表,对于写作初期的人(对绝大多数的人可能是终生的),是写作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