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十大“作文意识”谈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读者意识

  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者,作者最终是为读者存在的,作文最终也是为读者存在的。一篇文章落下最后一个标点,并不表示写作历程的终结。这个时候,文章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产生,一篇不产生价值和意义的文章,是无法唤醒人的写作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的。文章最初是由作者写的,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却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写作教学得不到根本突破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践行: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学生也从来没有体验到来自读者所生成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带来的无上光荣:学生的作文没有读者,唯一读者是教师,一个霸权的评判者。学生的作文被看成是作业,是练习,不被看作是有分量、有价值、有读者要去阅读的文章。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着在他看来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当学生把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却被当作小孩子无谓的涂鸦、练习和作业,这种伤害一经成立,作文的严肃性、神圣性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心灵深处一点一滴地分离,抽去,剥落。缺席读者的作文教学行而不远。

  白纸黑字的作品是“死”的,当作品和读者见面,读者就给作品注入了生机,同时也给作者注入了生机。每个周末,一发下《周报》,吵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下来,大家都在仔细阅读,这种阅读使每一个作者都清楚地感受到了读者的存在:每一个同学都是他的文章的读者。同学、伙伴读后必然会出现对话,口头的也有书面的,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无论哪一种对话,都会使小作者强烈地感到:我是作者,我的作文有读者。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会变化。你给校报写文章的读者假想,与给市报、省报写文章的读者假想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的读者假想,与跟专家讨论、商榷时写文章的读者假想也是不一样的。不仅要让学生有读者意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读者群的变化。我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学生和老师,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来阅读,还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读者不只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读者。这个意识一旦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呈现出自我的“读者关照”,学生在写作中,会自觉地以虚拟读者的形象来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先生把“读者意识”看作是写作上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文所蕴含的丰富的、渴望用文字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写作热情,也将注入作者的灵魂里。

  作品意识

  一个小孩子搭好了自己的积木,会无比欣悦地站在一旁欣赏,并不断调整。这是“他”的“积木”,“他”的“作品”,“他”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完美起来。当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看成是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一样,就会努力地呵护她,保护她,完善她,作文过程就会变得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乐此不疲。当然,这个“作品”不是指学生的作文要达到作家水准的“作品”。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当下的“作品高度”,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也都有自己当下的“作品高度”,它不是一种对比,而是一种“自比”。一个大作家在创作时依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他的“作品意识”在告诉他、告诫他,你必须达到乃至超越自己当下的“作品高度”。一个有了作品意识的作者,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对待写作,会把写好当下的文字、把当下的文字写得尽可能地好,看成自己当下的第一追求。一个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或者说没有“作品意识”的学生,往往将作文看成外加于他生命的赘品,而不是内在于他生命的作品。办《周报》,就是要将学生的文字当作品,并以极大的热情来成就作文的作品形态。它为每个学生成功搭建了一个不断将“丑小鸭”变成“天鹅”、将“作文”变成“作品”的平台。但最大限度地,每期《周报》也只能将全班同学的三分之一“作文”变成“作品”。资源有限促进竞争。而写作是需要竞争意识、精进意识和精品意识的,不然作文水平就无法提高,作者也无法不断从竞争取胜中获得话语权。这些意识合起来,就是作品意识。

  有了“作品意识”,学生会不断叩问自己的文字,以读者、编者和作者的三重眼光来审视它,挑剔它,他会对自己的文字有一种医生般的冷静的爱,在这种“冷爱”之下,他会主动地拿起笔来,不断地念,念,念;改,改,改。作品意识是可以培植的,培植的起点和要点是“主动修改”。学生在《周报》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5次主动修改:(1)周一晨读互改,这是学生向《周报》投稿前的最后一次修改,大都会很专注;(2)周一初选录用三分之二的作文,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第二天终选录用三分之一的作文;(3)学生自行将录用的文章输入电脑,输入过程也是修改过程;(4)周四打印出当期样张,由小助手裁剪开、分发给小作者,做出版前的最后一次阅读、校正和修改。每一个作者都希望能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修改自然很投入;(5)《周报》出版后,由四人小组用红笔圈查疏漏后张贴在黑板上。小作者总要去看,去争论,这是他的作品呀。

  不管自己的孩子长得多丑或多美,每一个母亲都会尽量地将自己的孩子打扮得美些可爱些。孩子是母亲的作品。当学生将自己的文字、文章看成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孩子,写作及写作教学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