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中国数学教育在改革与反思中前进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数学教育在改革与反思中前进

  ● 张奠宙

  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彻底革命”,只能不断地改革,逐渐地演进。但是,经过30年的积累,回头一看,我国数学教育的面貌还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30年来,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大众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为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数学教材教法”成长为独立的“数学教育学”。21世纪初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其影响形成燎原之势,至今尚在争论中调整前进。中国数学教育在吸取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继承着我国优良传统,已经大步迈入信息时代。不过,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应试教育的阴影挥之不去。数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一、30年来数学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30年来的数学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8年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面临的任务是清理“文革”十年带来的后果,回到“文革”之前的60年代。事实上,我国在1963年公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是一个高峰。重视“数学双基”、提倡三大能力、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都是那时形成的数学教育优良传统。

  整个20世纪80年代,数学教育在恢复中前进。邓小平同志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前进的方向。数学教育在恢复的同时,也开始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经验。以顾泠沅为代表的上海青浦实验,在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先进数学教育经验迅速传入我国。例如1980年,我国出席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曹锡华、丁尔升先生等,使刚刚在美国提出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口号,立即为国内数学教育界所知晓,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也随之广为传播。1987年,国际数学教育大家H?弗莱登塔尔来华访问讲学,吹入了一股数学教育改革的新风。

  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经根据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将微积分、概率统计、开关代数等列入中学课程,但不久因实行困难而退出。21世纪初,这一设想终于得到实现。

  198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数学测试(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结果表明,中国13岁学生在2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测试中,以80%的正确率位居第一,领先于并列第二位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的73%。这再次证明,中国的数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也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拨乱反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数学教育进入了30年来的第二个时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时期。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性发展,在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应试教育也逐渐抬头,在一些地方甚至公开地宣称要“全面追求升学率”。为了遏制应试教育,国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在1988年2月,《人民教育》杂志上就发表了题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文章。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杂志发表了《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到20世纪90年代,素质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要话题之一。199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经济迅速起飞,“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行,西方许多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其中尤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推崇。其实,这种带有主观唯心色彩的学说,如果能够吸取其合理内核,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深层次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数学教育领域,诸如“数学的非形式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化”、“数学现实”、“数学再创造”等先进的观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与此同时,国内也有许多重要的发展。例如强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揭示,加强变式教学,特别是加强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教学(包括高考试题中出现应用题),使得数学教育出现了新局面。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数学教育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个时期。

  和以往许多教育改革一样,数学课程改革再次走在了前面。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公布,立即掀起了一个数学教育改革风暴。短短三年时间,按照这一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已经推向全国,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次改革,基本理念是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针,高举“自主、探究、合作”的改革旗帜,总的方向完全正确。特别是将统计与概率列为基本数学领域,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数据处理方法和随机观念,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标准有一些提法未免矫枉过正,否定过多。例如,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数学双基等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被忽略了。一些西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只是简单地搬用,不能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对“平面几何”的过度削减,更引起数学家的强烈反对。于是,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对这一标准进行修订。可以预料,修订后的标准,将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数学教育规律、符合信息时代精神,成为推动我国数学教育前进的新起点。

  二、寻找中间地带:数学教育理念在改革中转型。

  30年来,西方和东方的数学教育理念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以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为原型的我国数学教育理念,主流思想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数学知识为中心、接受性学习为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到欧美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合作探究为中心”。进入21世纪以后的课程改革,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数学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显然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正确诉求。

  但是,在数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终于认识到,东西方的数学教育观念处于两个极端,而真理恰恰在两个极端的中间。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究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个国际、国内长期争论的问题,至今没有结论,未来也不会有一个绝对偏向一方的结论。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仍然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太少,自主活动的空间太小。所以,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也是不对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来没有人反对过。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主导下,拟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做出正确的示范,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①,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提法。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