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中国数学教育在改革与反思中前进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2.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在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少。这无疑应该改进。“实践出真知”,人们在大量地、有意义地接受间接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一些直接的知识。在21世纪初,数学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进行安排,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不过,晚近以来,一种极端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因而是不能灌输的,数学学习主要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否认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教师启发示范、学生理解模仿、课后适当练习”,迄今依然是广泛采用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学生接受正确的指导,可以少走弯路,学习效率比较高;缺点是省略了探索过程,不能达到深度理解,更不利于创新。但是,教育过程毕竟不能等同于认识过程。教育是有计划地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精华,在9年或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得以基本把握。学习效率是不可避免的要求。所以,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究竟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3. 数学教学中打好基础与谋求发展的关系。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基础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的基础,恰如花岗岩的基础上盖了茅草房,几近浪费孩子的青春。同样,在松散基础上谋求发展好像沙滩上盖大楼,乃是空想。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打好基础,但是又不能为基础而基础。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在打好数学‘双基’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发展。”

  我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打好数学基础上有许多好的经验,例如“九九表”的背诵,分数知识的把握,平面几何入门的教学,都是很成功的。徐利治提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陈重穆倡导“高效数学教学”,顾泠沅等研究数学问题的变式教学,罗增儒、戴再平研究中国的解题教学,都是成功的案例。2004年,集中全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力量,编写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②。其中提到:规则记忆可以通向理解,运算速度能够提高思维效率,逻辑严谨保证思维精确,变式使得重复练习增加效益。这些成果,是我国“熟能生巧”、“愤悱启发”、“业精于勤”等传统教育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最近,我国在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时,又提出“双基”应当发展为四基③,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我们也注意到美国的变化。在号称“数学战争”的一场激烈争论之后,一份由美国总统授命的“数学咨询小组”完成的报告,标题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Foundations for Success)。其中特别指出:“学生需要在早期发展有关算术事实的快速回忆,并在中学继续掌握分数的运算。”在这些坚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为高中或稍早些的严格的代数课程作好准备。

  总之,今日美国的数学教育,着重强调数学基础,而中国则强调创新发展,双方都是在不同的极端寻求合理的中间地带。

  4.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处理。

  20世纪以来,数学教学深受希尔伯特形式主义数学哲学的影响,认为数学是由一组自明的公理,依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推演出来的命题体系。曾经盛行一时的布尔巴基学派,主张数学是由一些结构的叠加和组合所构成。数学无关乎内容,只关注它的形式。于是,形式化演绎成为数学教学的主流诉求。这种观念,也深入中国的数学教学。例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数学教学的核心,甚至简单地认为,要求数学应用乃是实用主义和短视行为。1990年前后的高考数学试题中,竟然没有一个应用性问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渐渐得到改变。“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最大的发展是应用”,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数学技术。这些观念的传播,使得形式主义的数学观,不再成为数学教育观的主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制定的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但2000年制定的大纲,则要求“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里将“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目的是关注非逻辑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归纳思维、开放性思维的诸多方面。

  在数学教育思想上,陈重穆提出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④。许多论述,反对“去头尾、只烧中段”的做法,主张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要求将数学教材上所呈现的“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这些都涉及数学教学的“非形式化”。

  但是,数学毕竟以形式化为其特点。完全的非形式化是不可取的。适度的非形式化,就是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5. 生活经验与数学现实的关系。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数学教学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建模”活动,给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其实,从小学数学的整数四则运算到算术应用题,都是一种“数学建模”活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数学建模已经成为我们改革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诉求。

  晚近以来,西方出现了“现实数学(Real Mathematics)”的教学理论,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为凡是没有实际背景的数学,学生一定无法理解。我国的许多数学教育论述,也强调实际情景创设,主张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可以说和上述国际性思潮有密切联系。

  但是,数学不是以具体物质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特点决定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数学内容不能设置现实情景。有些数学是超经验的,例如无理数、质数及无限等观念,不可能借助现实情景加以体察,只能存在于主观能动的想象之中。许多运算规则,如负负得正、合并同类项、配方,等等,都无法通过实际背景进行解释。方程求解的同解变换、函数运算的变形与化简,更是一种并非生活经验的过程。即使如分数除法的颠倒相乘,尽管可以用现实情景加以解释,过程却非常复杂,而且过后即忘,于事无补。

  《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出现了“生活现实、数学现实以及其他科学现实”的提法,就比较科学地阐明了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说,这也是在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中间地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