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面向现代化和减轻学习负担的关系。 与时俱进地调整数学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30年来,数学知识爆炸,许多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数学内容,不得不列入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其中包括概率与统计学习领域的设立,数据处理成为大众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算法”理所当然地进入高中课程。运用向量方法处理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几经反复,终于达成共识。微积分进入高中,式的运算和方程思想进入小学,课程内容大为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发生变革,5天工作制使得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应试教育带来的繁重课业负担,引起广泛重视。于是,数学课程的内容增加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精中求简,在教学效率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以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这里,初中平面几何的内容成为争论的焦点。大幅度地削减平面几何的演绎推理要求,用“量一量”、“看一看”之类的经验取代严谨的推理证明,引起数学家的强烈反对。能不能在保留古希腊几何学理性精华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平面几何学习难度,节约教学时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将提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我们希望能够成功。 数学教育改革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远不止上述六个方面。诸如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升学考试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关系;数学文化、数学学科德育、数学美学进入课堂等课题,都有待深入探究。总的来说,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只能通过改革的实践和反思总结,不断寻求合理的平衡来解决。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能持久的。 三、数学教育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的数学教育,是在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普及学校教育以后开始的。长期以来,这门学科一直叫做“数学教材教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科教育的提法逐渐流行。1984年,前苏联的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中译本出版,第一次正式使用“数学教育”的名称。此后,国外文献中广泛使用的Mathematics Education一词自然而然地被译为“数学教育”。 但是,要使得数学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且需要进行长期的建设。30年来,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数学教育必须为国家的教育改革总目标服务,体现时代精神,成为提高公民数学素质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家也不断加强对数学教育学科的支持,例如在博士专业目录中设立“学科教学论”的二级学科,数学教育研究者可以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在中国正式以数学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到2002年才出现,比数学专业和一般教育专业的博士要晚20年,但毕竟是出现了。此外,每年教育部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也陆续有数学教育课题列入,给予一些经费的支持。《数学教育学报》终于获准出版。国内外的数学教育交流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1世纪初,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更是对数学教育学科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数学教育研究的高层次队伍开始形成。“文革”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以数学教育研究获得教授职称的可以说几乎没有。时至今日,数学教育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学术地位。特别重要的是,数学教育学术研究形成了合力,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其中,由教育部人事司连续支持14年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以及在北京地区组织的数学教育讨论班⑤,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者组织全国高级数学教育专家进行每年一度的探讨,就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非形式化数学教学、双基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数学德育等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形成共识,用《纪要》和出版系列著作的方式加以传播。后者主要针对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学术上的准备。现在,年轻的数学教育博士群,正在以新的面貌充实这支队伍。 第三,数学教育研究开创了我国进行教育民主决策的范例。 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数学教育领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一纲一本的“教材垄断”局面被打破,数学教育上的不同意见得到尊重。例如用综合法和向量法处理立体几何教学的不同意见,曾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共存,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不强行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争论,体现了教育上的民主决策过程。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公布以后,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座谈会,邀请标准的制定者以及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畅谈不同意见。2005年3月,以北京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一标准提出批评,并在报刊公开发表。接着,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再次召开座谈会,请各方面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发表意见。最后,教育部因此组织一个专门小组进行修订。这样,一套比较科学、符合实际的标准将会公布。这一过程是民主决策的胜利。 第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正在形成。 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在国际测试中屡屡领先。这表明,中国数学教育确实有自己的特色。过去我们认识得不够,以为改革就一定要批判过去,说的缺点越多,越能显示改革的必要性。其实,中国的教育,包括数学教育,不是如同“阶级斗争为纲”、“计划经济制度”那样需要彻底抛弃,而是要扬长避短,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改革发展。没有积累,怎么显示中国特色。 20世纪末年,西方国家提出了“中国学习者悖论”——为什么华人学习者能够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的教学过程却看起来非常陈旧?这一悖论应该由华人自己来研究解决。于是全球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聚集起来,于2004年在新加坡出版了英文著作《How Chinese Learn Mathematics》(《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译本也随后出版。国际数学教育界多有评论。此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出版,也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做了学术积累。 当然,我们绝不可以沾沾自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学生虽然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成绩,却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效率并不高。应试数学教育的功利性,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为应试而进行无谓的练习,形成“空转”,以至数学优秀的学生仅仅停留在重复别人做过的题目,缺乏勇往直前攀登数学高峰的动力。我们引以为豪的“数学双基教学”,也可能异化。这些隐忧需要我们正视,并继续努力,把数学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成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泛涵分析、数学史等。1986年起致力于数学教育研究,并出版多本著作。) 注释: ①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06年6月5日电。 ② 张奠宙主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③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数学通报》2007年第5期。 ④ 陈重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数学教育学报》1993年第3期。接着的几期续有关于数学形式化问题的讨论。 ⑤ 孙晓天:《近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述要》,《数学通报》2007年第5期。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