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谈中,贲友林给了我许多材料,并且赠送了他的专著。他把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确定为“以反思的方式改变我的教育生活”,而且认为,反思的最有效方式是把反思落实在文字上——写教学手记。他说:“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的过程,渐渐地,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如果作些概括,贲友林的反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是他把反思的内容定位为反思教育生活,聚焦课堂,记录课堂的亮点、课堂的败笔、课堂的意外。二是他把反思的方式定位于“纪实+思考”。纪实,真实记录原生态课堂,思考则是理性分析。从2002年2月开始,他坚持每天上完课之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他说:“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是我给自己选择的路径。”这5年,他已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文字。三是通过教学反思为自己辩护。他说:“一节公开课之后,我们常常倾听他人的评说,继而用他人的声音观照自己的课堂。而往往没有自己的声音,尤其是每天进行的日常课。”辩护,实质是一种深度的追问,为自己辩护,是为了找到自己,成就自己。我则认为,辩护是更具深刻性的反思,体现了反思者反思后的自信与成熟。贲友林用他写“教学手记”的经历,道出了名师成长的奥秘,那就是,名师实质上是“反思性的实践家”。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反思性实践家”的命题。他说,称得上反思性实践家的资深教师所形成并发挥着作用的实践性思维方式有五个特点:“(1)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2)对于问题情境的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3)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观点的统整;(4)问题表象与解决中的背景化思考;(5)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① 反思性实践家是对“技术性熟练者”的转型与超越。名师的反思正是成功地完成这一转型,因而有了新的提升。 浙江省特级教师盛新凤的成长经历与体悟可以说是“反思性实践家”的另一个生动案例,而且她对“反思性实践家”作出自己特有的解释。盛新凤的专业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复制师傅的课,不会自己思考,不会理性分析,更不会创造,她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无视”;与名师同台上课,因专家评价或喜或悲,一会想学某名师的严谨丰厚,一会想模仿某名师的洒脱自然,一会又沉迷于某名师的创意迭起,她把这阶段称之为“外视”;现在她已不再过多关注别人的感受,而是追问自己的心:我上出真实的自己了吗?“在一次次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中,我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感受、课堂状态”,她把这阶段称之为“内视”。我以为,盛新凤的“内视”正是“反思性实践家”的个性诠释。我们是否从以上的案例与分析中找到自己关于“反思”方式方面的差距呢? 教师成长都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方式,但过程与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差异在于,名师在成长中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心智。心智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名师成长方式,说到底不只是一个方法、手段、路径以至策略问题,也就是说,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方式的背后是心智的支撑。在与名师访谈中,他们说的与写的,都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读着他们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那颗怦然跳动着的心,是他们那丰富而开放的心灵世界。 名师心智的丰富与开放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他们追求崇高感。罗曼·罗兰在《米开朗齐罗传》的结束时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我不是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膜拜。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便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教师应有在高峰上生存的勇气,应有对伟大心魂的崇敬,应不断变换肺中的呼吸及脉管中的血液。他们追求成就感。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追求成就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是人格?是品质?是心智?可能都是。他们有走出队伍感。有人说,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了队伍。名师常常要走出队伍,因为他们发现队伍走得过于缓慢,要走得快一点,才能发现更美的风景。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理想,不放弃追求;相信自己的实力,不抛弃自己的奋斗;相信自己的个性,不轻易改变。但他们又不自恋,不沉溺于自我欣赏中,不自我捆绑,不故步自封,常常有不适感和被追逐感,因而总是鼓足干劲,一直向前走去。自信,坚持了自我,不自恋,又抛却了“小我”;自信,他们不是一味地羡慕别人、仰望别人、崇拜别人,不自恋,又总是向别人学习,总是跨越自己。 这种丰富而开放的心智,是与读书、学习分不开的。周益民认为,他成长最为关键的方式是,对未知领域的新鲜感与热情。他在网络中发现还有比技艺更重要的东西,于是,除了啃教育书籍,他还要填补自己在文化、历史、哲学上的空白;他与中学、大学的老师接触,向他们求教学习,他“感到了自己的瓦解、崩溃,又有一种新的东西潜滋暗长”;他采访海内外20位儿童文学作家,同多位文学理论工作者保持联系,他说:“他们打开了我认识教育、认识语文的另一扇窗。”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戚韵东认为,教师成长是漫长的心灵之旅,而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阅读中提升判断与思考能力,要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 这种丰富而开放的心智,与理解和把握个性化的成长方式分不开。张齐华认为,“个性是一个名师的生命线,否则,你再优秀,都会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无法成为独特的自己。”但是,“个性不等于特立独行,也不等于标新立异。我比较倾向于‘共性基础上的独特性’这一对个性的理解。因而,要想拥有个性,首先还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尽早为自己找到一个研究突破口,无疑是名师确立自己个性的重要方式”。 心智的丰富和开放,与在读书吸收的同时又不断地写作输出思想也是很有关系的。特级教师闫学说:“在我个人成长过程中,读书与写作始终是成长的双翼。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最后,她说:“不停地行走,奇迹就在未知的前方。” 是的,心智的“成长”让名师超越了具体的成长方式。名师从“心”出发,在行走的路上,寻找着成长的方式,也寻找到“心”的归宿,名师成长的方式实质上是心智的丰富和开放。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教科院) 注释: ①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43页。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