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一说到家乡,学生肯定是罗列家乡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苹果梨”、“井泉”等,这源于对家乡缺少深刻的了解。如果全靠教师的介绍和讲解来上课的话,不但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更有悖于口语交际课的基本原则。要达到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解决“不知说什么”的问题是关键。在单元备课中,我未雨绸缪,对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进行提前备课。在授课前一周便为学生展示课题,针对学生提出的“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家乡”进行兴趣分组,并组织、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等形式开展活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活动成果以互相介绍的形式呈现于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发现式,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对家乡有了深入的了解。 尝试在课前进行小组活动,既使学生自主积累了丰富的语料,实现了“有话可说”,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转述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最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进一步使学生口中的家乡形象化、实物化,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家乡美。 第二个环节:赞美家乡。 此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学生已经拥有了充足的语料,可是究竟应该怎么说又是一道难题。此时,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处处强化知识积累和语言训练。 ①词语接龙。 我以“巍巍长白山——山山金达莱——来来龙井市”为例启发和引导学生,最后“接龙”圆满回到了可爱的家乡“龙井”。接龙游戏看似容易,但完成起来有一定难度,不但要以字和字音接龙,还要围绕“赞美家乡”的主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了思维,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②句段练习。 由补全一个句子到说多个句子,由一种句式创新为多种句式,再到总分、总分总等语段类型,由句到段,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为了使学生的语言更生动、更美,我还提供了由一些词条组成的资源包,学生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词来进行语言训练。这样,家乡的美又一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如:补全句子:“我爱家乡的 ,因为 。” 要求: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小段),尽可能多地运用提供的词条: 美丽富饶 名胜古迹 心驰神往 漫山遍野 宽阔平坦 硕果累累 民风淳朴 璀璨明珠 值得骄傲 能歌善舞 车水马龙 别具一格 日新月异 一年四季 休闲娱乐 酸甜可口 营养丰富 消暑纳凉 流连忘返 心旷神怡 金达莱故乡 山美水美人更美 ③多种形式表达。 词、句、段的练习,已为此环节完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可利用口头作文、朗诵、唱歌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鼓励自编诗歌、尝试翻译赞美家乡的歌词等等,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训练和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自然、流畅、有条理地表达,以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第三个环节:激励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美好理想。 结合学生的理想与家乡需要建设和完善的方面,设计家乡的未来,这是凸显汉语教学人文性的重要环节。此时,课前4个活动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再一次得到利用和体现,学生为家乡的未来献计献策,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了建设家乡的美好理想。 4.小结。 课堂语言训练贯穿始终,由易到难,学生情感自然地升华和流露,由赞美家乡到热爱家乡,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通过朝鲜族歌曲《长鼓敲起来》的播放,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达成预设。 本节口语交际课,通过小组多途径地收集资料,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家乡,积累了丰富的语料,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多种形式赞美家乡,表达了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关注全体。 在“了解家乡”、“介绍家乡”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全班参与;在“赞美家乡”环节,全体动员,充分体现了“关注全体,发展全体”的教学理念。 3.评价到位。 对小组的汇报给予真诚的肯定。同时,在语言训练中,随时纠正学生的语病,对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4.引导有方。 “词语接龙”和“补全句子”两个环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授课中,我加强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绝处逢生”。 5.策略得当。 在本节课,我运用了以下两个教学策略。第一,语言实践策略。《汉语课程标准解读》对中学阶段口语交际内容提出要求:学生应具备能够讲述、复述和转述以及事先有准备地发表和应对能力。这些在小组汇报和赞美家乡等环节都得到了实现。第二,互动策略。课前分组观察和了解家乡、小组课内协作讨论“家乡未来我设计”、师生共同了解和赞美家乡,都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6.有效生成。 教学参考书对本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建议只是介绍家乡,但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此内容延伸为深刻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介绍家乡,从而使学生生成了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成了新的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 1.在授课时略显紧张,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语速过快,板书不理想。 3.在“词语接龙”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小组进行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