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2010-04-25  2010年04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6. 解读“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查查国外的教育文献,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支持“熟能生巧”的。即使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熟能生巧”,国内的教育文献,也鲜见于著述。教育界似乎把“熟能生巧”等同于“死记硬背”了。那么,“熟能生巧”为什么是正确的呢?

  大数学家华罗庚有诗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始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⑤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一次《焦点访谈》节目中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地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⑥

  研究数学如此,学习数学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的教育理论忽视这一点,是不明智的。数学教育应该率先总结“熟能生巧”的规律。

  具体说来,“熟能生巧”有以下教育内涵:1. 记忆通向理解。2 速度赢得效率。3 严谨形成理性。4. 重复依靠变式。此外,“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传统格言,在基础训练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中国视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数学双基模块”的三维图示⑦(图略)作一个概括。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的尝试活动,将主要的基本知识基桩经过配套连接,成为一条“数学基本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熟能生巧,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得到数学能力的升华,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学生的数学结构正是由一个个的“双基”模块叠加、耦合、连接所构成的。

  这里出现的元素,都是中国特色的。

  如何对待“数学基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在1960年代搞“新数学”运动,强调创新,却忽视基础;于是在1970年代提出要“回到基础”;1980年代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再次倡导创新发展;2008年的口号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⑧。这是美国的“翻烧饼”式的折腾。

  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也是在儒家文化、科举文化、考据文化的传统上,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所形成的。此外,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双基”可以发展。例如提出增加“数学基本活动”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四基”,也是可行的。但是,“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废弃传统,不能“以洋非中”。

  张奠宙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注释:

   涂荣豹:《“知识本位”的教学环境》,收入张奠宙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学会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9年第5期。

   华罗庚著:《从孙子的“神机妙算”谈起》,科学出版社,1963

   陈永川:《怀念恩师陈省身先生》,www.combinatorics.net.cn/news/zuotan/zuotan1205.htm

   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Foundations for Success: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DC2008.(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